标题:2024年清明乌镇西塘——历史与现代的交织,,正文:乌镇西塘,这座江南水乡古镇,是每年清明节人们祭祖、踏青的热门之地。这是一片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和自然美景。,,清明之乌镇西塘,是这个季节最特别的一刻。这里的建筑保留了原有的风貌,而古老的石板路,蜿蜒曲折的小巷,仿佛带我们回到了过去。游客们在这里静静地欣赏景色,感受那份宁静和祥和。,,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来到这里,祭奠祖先,寄托哀思。他们的思念化作了一束束鲜花,随风飘散在湖面上,如同春日的精灵。,,西塘的美食也是吸引人的部分。当地特色小吃,如豆腐花、臭豆腐等,让人垂涎欲滴。,,2024年的清明之乌镇西塘,是一个融合了历史与现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独特体验。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景,更是一种对生命、历史和文化的深度思考。
每到清明时分,心情会变得振奋和柔软。当樱花飘落在街角楼前,油菜开遍了陌间田头,春天铺天盖地袭来,万物复苏,生机无限,自然是振奋的。但踏青扫墓途中,想起故去亲人和如烟往事,"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不免又触动了心中的柔软。
安家南京之后,清明回乡是惯例,过年不一定回老家,清明倒是家族团聚的更好机会。不过疫情这几年打乱了一些常规,清明的愁思依然萦绕心头,而人已经游荡在他乡了。今年的三天清明假期,我去了乌镇、西塘和宋城。
江南多古镇,大多集中在苏南,浙北境内名气大的,就数乌镇和西塘了。西塘一直未去过,乌镇则是旧地重游,不过也是很多年前了,走在乌镇似曾相识的旧巷中,追寻记忆的片段,依然能体会到清明时境下的哀婉心绪。
乌镇地处两省(浙江、江苏)三市(嘉兴、湖州、苏州)交界处,历史可追溯至千余年前,镇内十字形水系划分东栅、南栅、西栅、北栅四个区块,现如今东栅、西栅保留完整的古镇,成了景点,其他已是现代城区了。
第一次到乌镇是二十一年前,2003年刚参加工作,SARS之后,积压的出差任务排不过来,新人也得跟着老员工四处奔波。九月份来到嘉兴桐乡,待了大半个月,得知乌镇就在此地,约了同事一起去游览。那时候还没有西栅,乌镇就只是东栅这一片。工作日的午后,景区游客稀少,冷冷清清,更多的是闲散串门的当地住户,有一种偶入江南古巷寻常人家的惊喜。只是天气晴热,缺一些烟雨朦胧的韵味,少了几许诗意。
印象中的东栅并不大,一条沿着东市河的东大街也不算长,两三米宽的石板街两旁都是民宅,还住着人家,靠近景区门口的商业区也已经有了,但大多数商铺都关门闭户,主要景点有百床馆、木雕馆、宏源泰染坊、三白酒坊、矛盾故居、林家铺子、文昌阁、古戏台等。时隔二十多年,踏入景区,看到高杆船和拳船,记忆就被唤醒了,除了多了个木心故居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一切几乎都是原来的样子。也许民宅里的装修已经今非昔比,但那些临街斑驳的门板,临河陈旧的窗格,依旧古拙沧桑,又充满了生活气息,二十年在人间不短,在几百年古镇的历史中算不了什么。染坊飘荡的蓝印花布一定换过很多匹了,那高高的木架还会矗立下去;百床馆的陈列也已经调整更换,那张"拔步千工床"被工作人员擦的更加一尘不染。只有矛盾故居有点开发过度,画蛇添足的搞了好几处"矛盾故居"的牌匾。
走在古镇中,看着熟悉的场景,似乎也看到了当年徘徊在街头巷角的自己,青涩、好奇、充满朝气,与这里有些格格不入。外面的世界变化很大,时间却在这里停滞,如东市河水缓慢流淌,而现时的我,从初出茅庐到历经沧桑,心境应该是更适合古镇的气质了。
不知道乌镇西栅开发于何年,只记得十五年前那场相聚于此的同学会。初中交好的几个同学毕业近20年后,从天南海北聚到杭州,又连夜赶往乌镇,已然不太记得西栅有什么景点,枕水人家、石板小桥,在古镇中本就常见,留下的印象就是一群久别重逢老友的笑闹打趣和血气方刚,西栅的婉约秀丽都成了模糊的背景。2009年的九月,一行人住进了通安客栈,灯火摇曳的古镇被我们打破了寂静,但这里已没有原住民,无需担心惊扰了住家。早上也没有鸡鸣和炊烟,西栅从一开始就定位为商务休闲旅游,都是民宿客栈和饭庄店铺。但我们并不在乎失去灵魂的古镇是否还有韵味,乌篷船里有我们的轻语,竹牌匾下有我们的合影,这就够了。在码头依依惜别,约定了以后再聚,去年班长突然离世,让重逢永无时日。
所以这个清明,回到西栅,触景生情,带着一点缅怀情思。但是西栅变化太大了,没有了当时的伙伴,我很难找回熟悉的场景。除了写着乌镇两字的巨大竹匾,还有挂着蓝印花布的染坊,其他的都难以直接和那一年的我们关联起来,甚至没有找到曾经住过的通安客栈。回来翻看那时的照片,又确实在背景中看到了熟悉的桥,熟悉的楼,只是以没了印象。
现在的西栅,有宏伟壮观的乌镇大剧院,有别具一格的咖啡馆,有热闹喧嚣的酒楼排挡,有各具特色的民宿旅馆,有琳琅满目的文创书店,有遍布全国的美食小吃,还有接成长龙的乌篷船和完善便利的景区电瓶车,这是一座建造在百年民宅中的商业城,有所有能想到和想不到的商业服务,就是没有一个古镇该有的清净和隽永。房子还是那些房子,桥还是那几座桥,但再也找不回当年的感觉了,这算是物是人非,还是时过境迁?西市河连通了东市河,但东栅沉淀在了时光里,西栅走到了潮头前。
乌镇的东栅和西栅一天可以逛完,晚上住进了五十多公里外的西塘,这里不再有回忆,这次只会成为以后的回忆。深夜十一点多,民宿附近十分幽静,大红灯笼与垂柳新芽一起倒映在河水中,影影绰绰,在水波中摇曳着古镇的秀丽安详。晚樱盛放,繁茂的花冠覆盖在河面和桥上,在灯光映射下使夜色中的古镇生机勃勃。远处有歌声传来,循声沿河而去,拐过一座小桥,一下子进入了喧闹的酒吧街,感觉迥异。密密麻麻的灯笼、五光十色的招牌、以及酒吧门口打碟女郎的搔首弄姿,都透露出了暧昧的气息,但震破鼓膜的声浪、招揽客人的酒保、还有东倒西歪的醉汉又让人想尽快逃离。想找间清净的酒吧小酌也不可得,夜色微凉,不如归去。
天明就是另外一副景象了,睡到日上三竿,出门见到这个假期最晴朗宜人的天气,西塘的清丽就更加振奋人心了。酒吧街的店铺都紧闭大门,昨夜静谧的西街才是白天的主角,游客摩肩接踵,商铺错落林立,一片繁华热闹的景象。不同于西栅商业的精心布局,这里的店铺与其他热门景点一样,小吃店、纪念品店、本地特产店、旅摄工作室、民宿旅店等混杂间隔,更贴近江南乡镇的集市风貌。
流经西塘的水系就不止一条河流,据说有九条河流在此交汇,房屋大多不临河,宅弄很多,前连街后通河,这是西塘的最大特色。河边大都是石板街道和连廊,还种了垂柳和樱花,站在桥上望去,是完全不同与乌镇的风貌,如果说乌镇是"水港小桥多,人家尽枕河"的婉约秀丽,那西塘水面宽阔,河岔纵横,两岸民居、廊道、绿荫错落,则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的繁华大镇气象。
晚上住进西栅可免景区门票,但纽扣博物馆、倪宅之类需要验票的地方就参观不了。我也无意于此,大好春光里,随性漫步在河边廊下、老街宅弄,各色点心吃不停,也不会觉得饿。累了找间咖啡馆,喝一杯咖啡小憩,透过雕花窗棱,看外面游人如织女,河里乌篷船穿梭,把一整天泡在这里,心境就融入这古镇了。
留住岁月沧桑的东栅,打造时尚商务的西栅,继承过往繁华的西塘,嘉兴这三个各具特色的古镇,让我这个清明假期悠闲而充实。这两天流连于相似的小桥流水人家,感受到古朴和现代的不同风格,却也有同一道靓丽的风景,那是一群群身着传统汉服或民族服饰的靓丽身影。有素纱飘逸,有绮罗彩缎,有环佩叮当,有异域风情,不经意的出没在岸边桥头、巷中廊下,让古镇更加生动和鲜活。倒是穿着现代服饰的我,与环境似乎格格不入了。其实清明前后是上巳节,三月初三青年男女会盛装出游,到郊外踏青,古镇里这些衣袂飘飘的少男少女,何尝不是对古老习俗的传承和复兴呢?
人间四月,万物生发,迎来希望时也会怀念逝去,"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不管是追忆承平的清明,抑或奔赴风光的上巳,都在春光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