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行记》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散文诗。全文通过描绘作者在汉中的生活和游览,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和对国家边防的关注。此诗以深沉的感情、生动的细节和清晰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壮丽的山河画卷,展示了词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汉高祖刘邦大同白登山被冒顿围困七天七夜,靠陈平重金贿赂冒妻阏氏而解。刘邦去世冒顿写信给吕后,意思双方皆单身何不搭伙过日子?吕后忍气吞声说年老色衰另找一宗室之女和亲。因而西汉初年一直韬光养晦,经高祖、惠帝、前后少帝、及文帝景帝文景之治,力量雄厚武帝终命霍去病率军深入漠北,跨过离侯山、度过弓闾河,进军两千余里,大获全胜,一战消灭匈奴七万多人马,俘虏了三个王爷、高官贵戚八十三人,从而封狼居胥-大汉子民从此才真正站立起来了!
大汉子民、汉字、汉语、汉族、汉文化-汉字何义?原写“漢”,与“谨”右半个相同,表示巫师双手举起祭品虔诚拜天,巫师求雨时-水从天上来(甘肃有个城市“天水”,亦同此义),即从银河来,古诗十九首描写天上牛郎织女-“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天上有银河地上有汉水(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初遇周芷若便在汉水,此后小无忌便牢记舟饭之德),江(长江)淮(淮河)河(黄河)汉(汉水)古称四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全长1600公里为长江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宁强县,流经陕西湖北二省,自武汉入长江。武汉为武昌、汉口、汉阳合称,汉口为汉水并入长江之口、汉阳为汉水之阳,均与汉水相关。汉中市位于汉水中游,故称“汉中”。
汉中为汉民族、汉文化发源地,堪为“汉人老家”“三国福地”,每个汉人子孙,来汉中一游定不虚之行,9月某周末我携妻自重庆乘高铁来此,前站广元后站西安,象一根扁担一头挑起成都平原、一头担着关中平原,两日行程甚满,捡紧要处描述以飨诸位。
(一)刘邦兴起的摇篮
原来我是不大明白为何汉中市成了香饽饽-刘备曹操你抢我夺?看了汉中博物馆(原先刘邦办公兼居住地)立体地图方才明白,他原属蜀,是几个蜀道聚集地,蜀道是从甘肃、陕西长安进出四川的地方,全是高山本没有路,硬是从悬崖上搭木头、凿石头搞出一条条路-西边有金牛道、中间有米仓道陈仓道、南边有荔枝道(即给杨贵妃运荔枝的道路,不过不是广东荔枝而是四川荔枝)、有褒斜道、有子午道,汉中是群山围绕中的唯一平地,可以盖房子、可以种地和训练军队,它不是咽喉要道谁是?就象个四川的大门,门一关四川就安全了,门一开就可以从四川出来了。
刘邦本是江苏沛县人,全是平原全是大路,想走哪儿走哪儿,先一步进了咸阳,项羽很不爽于是摆鸿门宴,最后心软没杀刘,但将刘封为汉王,包括现在云南、贵州、汉中等一大片地方,看起来不小其实全是蛮荒之地,刘邦觉得不公平,但萧何鼓励和激励他,忍耐时机、以汉中为根据地积蓄力量、现在不是和项羽硬拼的时候,于是公元前206年刘邦从子午道(因为要翻越2000米多高的秦岭,此为距长安城最近的一条古道,整个过程极为艰险)进入汉中,走一路烧一路,那是给项羽看的,表示我老死汉中不出来啦,您老放心吧!
汉中有西汉三遗址,即汉中博物馆(习主席曾参观过)、韩信拜将台和饮马池,汉中博物馆是刘邦汉中办公、居住的地方,遗物有一个石鼓-光溜溜的造型古朴。
汉中博物馆有栈道展室,详细介绍有全国第一个隧道,有时修栈道其它办法均没有了,只能凿隧道-但古时没有大型机械,有什么办法呢?古人先用火烧、再用水激,凿出第一条隧道,命之“石门”。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骚客留下摩崖石刻,堪为书法博物馆跨越时空,六七十年代需修水库,当地文物局发动大批石工、人工将刻石凿下,统一置于博物馆,便是著名的石门十三品(日本书法家看了,题字汉中石门日本之师)-以篆书、隶书为主,是说最著名的13块石刻,其中为首的便是曹操唯一手书《衮雪》,其它还有石门、石虎、玉盆(还有一张玉盆未被凿下以前的老照片)。
219年春正月汉中定军山之战(后文会提及),老黄忠斩夏侯渊。2个月后曹操亲自率军欲夺汉中,自褒斜道而来-褒指褒口、斜指另一端斜口。大军到了褒口,操见湍急的河水激到岩石上浪花四溅,真是滚雪砌玉,亲书《滚雪》二字刻石(因而它是当前曹操唯一留存于世墨宝),衮字故意去水,表示河水这么多,还需要水吗?字形飘逸,而雪字凝重,反映曹操本次没有胜算、进退无据,口令“鸡肋”也是此段时间所设-杨修因此而倒霉,僵持一年操撤军不久后郁郁而终,汉中可谓其最后一战、凄凉一战。
西汉三遗址除了大汉台,便是饮马池和拜将台。饮马池位于大汉台东南约500米处,地形较低下雨后水流积此形成天然水池,刘邦心情不好,便经常来此饮马。目前并不开放,出租司机也不知具体位置,居住此地的老太太倒是熟门熟路热情指点,目测大约南北80米、东西50米左右,用青砖围成一圈,可见它不是河没有水进出,饮马是绝佳好地方。
萧何、韩信、张良为西汉三杰,其余两人一管后勤、一管参谋,真正打仗完全依赖韩信。信先投项羽多次出主意根本没人听,又投刘邦,犯了什么事被斩,临刑前说“汉王不是要谋取天下吗?何苦斩壮士”,监斩官夏侯婴甚奇,推荐给刘邦,刘让其管治粟校尉即管粮食,小试牛刀-提出"推陈出新"的理念,即把粮仓开设前后两个门,把新粮从前门运送进去,把旧粮从后门运出来,这样可以防止粮食在蜀中炎热潮湿的环境下腐败变质,萧何管后勤嘛发现很不错,于是也极力推荐,刘邦仍不信。信不爽于是乘月夜沿褒斜道逃跑,汉中不象江苏到处都是大路,山间小路跑起来是不得快的,更要命的是前面山溪爆涨,根本无路可走,只好干瞪眼,这样萧何才追得上(夏侯婴也帮着两人一起追),有个景点叫“月下追韩信处”。
世人皆知诸葛亮《隆中对》,其实不知有个《汉中对》,刘邦听了萧何的再次、非常隆重的推荐,很慎重地要考考韩信,未来的战略如何?信对曰:“我曾经侍奉过项王,请让我谈谈项王的为人。项王一声怒喝,千人会吓得胆战腿软,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贤将,这只能算匹夫之勇。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是妇人之仁……根据当初诸侯的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称王,关中的百姓都知晓。可大王失掉应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汉中做王,秦地百姓无不怨恨项王。如今大王起兵向东,攻三秦的属地,只要号令一声即可收服”。刘邦大悦并深为信服,于是有了后来的登台拜将,当然拜将以前那些大将都以为汉王要选自己啦!却见是韩信无不惊讶。
韩信为军事天才,好比粟裕,最会大兵团作战。第一次亮相便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从此开挂奇兵迭出:破赵灭代、说降燕国、夺攻齐地、垓下之战等,最后被吕后杀死以前,曾有一段软禁时光,与张良一起整理兵书,我估计那时他对萧何肯定恨之入骨,留侯张良与之整理兵书时-也是深有感触的,不久隐居汉中110公里外紫柏山,此地现名为“留坝镇”存有留侯庙,大约从韩信身上,张良看到了某些东西,功成名遂身退-便是最好的结局了。三年后萧何去世,至此三杰俱已矣。
韩信太杰出、人生太丰富,历史上与他相关成语也最多,大约有34个:多多益善、十面埋伏、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胯下之辱、功高震主、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最著名为“国士无双”,是萧何对刘邦夸奖韩信的用词,拜将台景点离大汉台也不远,走过去10分钟即可,三个景点大约为三角形,拜将台里有“国士无双韩信生平展”,我仔细看了一遍,回想他的悲惨童年和青年、波澜壮阔的壮年,以他被夷三族的悲惨下场,其本质原因是什么?
汉中往周边看,很多功臣宿将后来虽然在长安去世,但依然怀念在汉中此西汉摇篮时光,象萧何、樊哙、纪信、戚夫人(吕后情敌被砍去手脚做成人彘)等纷纷葬于此地。如再有三五日,可仔细游览,还有凿空西域的张骞封博望侯(赞其见闻最广,号称博望),其老家改名“博望镇”,制纸技术最大改良和集大成者蔡伦,也是此地人,离此均不远。
(二)汉中之战-定军山与阳平关
汉中往北至下辖勉县(坐高铁半小时-花了1天时间,按顺序游览定军山、武侯墓、马超墓、诸葛古镇、阳平关,基本都在一起打车不超20元),才是主要的三国古战场,其间发生了无数的大小战事,刘备在此先称汉中王,一年后称帝。称汉中王以前的219年,发生定军山大战,汉中归蜀也是赤壁之战后刘备大赢曹操大输的又一次著名战役。
曹操撤离汉中正式认输,是三国鼎立的标志性事件。一年后220年曹操气死、曹丕把汉献帝拽下来自己做的皇帝。此经典战役是如何发生的呢?
定军山要和阳平关放在一起说-“先有阳平鏖战、后有定军大捷”,两者相距约10公里左右,互为犄角。打车至定军山人人皆知、但至阳平关司机皆不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他们整天为温饱奔波,你让他抽时间关心三国文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只好自己做功课,多问人、多观察才能找到具体地方。
阳平关故址当前没卖票,百度查不到,当地人收不到钱因而也不关心,你可自由出入景色甚美,里面有个大池塘种满了荷花,要想知道阳平关发生了什么故事,你在阳平关是看不到任何介绍的,旅游工作也没做起来,只能自己脑补、查资料。
为何要设阳平关?阳平关何人所设?谁当主将?原来诸葛亮把司令部设置在金牛古道上,是成都到汉中的交通要道。虽交通便利,但是也极其危险,于是他又设置了防御屏障“阳平关”,以防御敌人侵袭。著名的“空城计”很可能也是在“阳平关”发生的,古语称“得阳平关者得天下”。东部“定军山”的半山腰有一块洼地,叫“仰天洼”,地面平坦开阔,而且容易开采地下水,因此在此驻扎军营。附近还有饮马池,方便饮马和军队的生活用水。
219年正月年还没过好呢,刘备军分十部攻打阳平关(曹军张郃所占),还火烧部分防御工事“鹿角”,张拼命抵抗,备高级参谋长法正建议,集中兵力猛攻夏侯渊定军山,以收出其不意之效,再放了一把火,夏侯渊不知情况急来救火,战局主动权在法正手中,黄忠自上而下快马加鞭,本来就憋足了劲(战前亮以其年老,使激将法不想派他来),一刀将半山腰费劲往上爬的夏侯渊斩落马下,再次验证“宝刀不老”,出了被诸葛亮轻视的恶气-死后也葬于此,平生事业最后辉煌所在。京剧《定军山》把老黄忠这一得意经历反复传唱,成为经典之作。1905年正经历八国联军侵华惨状,老百姓于是第一部电影便拍了《定军山》,很希望老黄忠这样的名将出世,将侵略者赶出去!
刘备得了汉中,魏将王平来投又收一名将(此名将就是后来街亭之战劝马谡那位),那是一场大捷堪比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后论功行赏提拔法正。
(三)马超墓
武侯墓与武侯祠不在一起,武侯祠、马超墓、诸葛古镇演出是套票,走路即可。马超墓离阳平关约1公里,原本也步行,只是天上下雨,我又赶高铁,于是打车前往。
三国英雄数马超,马超其实不姓马姓赵。姓氏的由来复杂得很、原也无一定之规。其祖先赵奢(纸上谈兵赵括父亲),赵原被封为“马服君”,其后代一支改姓马,名人有西汉初期马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马超在家族中排行老大,故名“孟起”,堂弟马岱。也是名将马腾之后,世居西凉,其实就是领导少数民族如羌族等,马腾被曹操设计害死,超与操贼不共戴天。
211年即汉中之战发生前8年,马超带着一帮小兄弟韩遂等,在渭水河边与曹操激战,经典片段是“穿红袍者为曹操”,操于是慌忙脱袍;“长胡须者为操贼”于是操慌忙割须,其实为故意丑化曹操,做为统帅-焉能如此惜命和不镇定?叫下属怎么看?还有威望吗?撤离延安前炮弹飞来主席镇定自如,捡起看看“还能打两把菜刀嘛”。
3年后马超投奔刘备,西凉即今甘肃、宁夏一带,与四川、陕西相邻。大凡成大事者,总要有识人、容人、收人的本领,五虎将中仅关张为原班人马,赵、马、黄都是收留别人的,但同样能发挥大用场。
5年后219年汉中之战胜利,马超领衔劝刘备称汉中王,立下大功。为何关张不领?关在荆州、张在阆中,马与刘在汉中,马不领谁领?投桃报李刘封马为“五虎上将”,221年刘备称帝,迁马超为“骠骑将军、凉州牧”,镇守阳平关。可惜一年后因病去世,葬于此地。这也是墓与阳平关仅距离一公里的原因。看来大将总是喜欢葬于事业所在地、生前镇守死后依然不放心。
马超死矣-派谁接班呢?魏延。刘备果然有眼光,延驻汉中8年没丢一寸土地,后来交给王平,看来刘备对魏延还是比较信任的。刘备死后,魏与亮有些矛盾,诸葛亮死后在撤退问题上,与亮接班人杨仪产生剧烈冲突,被马岱所杀,不亦悲乎!不能简单地说他脑后长反骨,矛盾的产生、积累是有过程和原因的。
13年后234年诸葛亮才去世,因而马超墓为勉县最早的文物了。诸葛亮后来以汉中为北伐基地,大军出征前曾带孝率军来此,祭奠马超以激励士气,派谁主祭呢?马岱-弟弟祭奠哥哥,最合适不过了。看来诸葛亮很会进行政治思想动员,考虑问题非常细致。
天下小雨,马超墓幽静异常,处处翠柏,还有巨大夫妻皂角树,除年轻收票员一人外没有其它游客,我一点也不害怕反而很享受,慢慢走动观看。墓同样为汉代覆斗形,就是说象个量粮食的斗一样,倒扣着泥土封墓没有砖石,上面长满了柏树和野草,有青石板路绕墓一周。
墓后有风雨桥,墓祠一体,风雨桥下有汉惠渠。即惠帝刘盈朝所修,历经2000年而郁郁苍苍,我很喜爱,特地拍了一张照片。
惠帝懦弱,为政宽弘掌政期间萧规曹随,刘邦发迹以前做派出所所长,已经娶了吕雉生了刘盈,过着普通农家生活,吕后还经常带刘盈到地里除草。刘邦与项羽交战时,车子坐着一家子肯定马儿跑不快,于是把吕后和刘盈推下车好几次,司机夏侯婴(即开始推荐韩信那位)看不过眼,总是把两人又拽上车,气得刘邦好几次要把夏侯婴杀掉,又怕没人驾车。可见吕后、刘盈也过了一段艰苦的生活,后来才当上刘邦皇后、刘邦太子,后为刘二世。
(四)诸葛亮墓与武侯祠
到勉县拜谒诸葛亮墓是我来汉中最主要的目的,国内武侯祠甚多:成都武侯祠、宜宾丞相祠(杜甫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南阳及勉县皆有,诸葛亮为文人,为何谥为“武侯”?一说为“武乡侯”表地名,一说亮为著名军事家,文治武功皆了得,大家印象中诸葛亮连马都不会骑,老坐独轮车标新立异,好象文弱书生个子小巧,其实不然。诸葛祖上姓葛,不过此葛为山东“诸城”之葛,即文革康生、江青老家所在,典型山东大汉按现在尺寸推算当在1米85以上。
但埋葬诸葛亮真身者,仅勉县诸葛亮墓,亮生命中最后8年皆在汉中度过,那是他人生中最为繁忙、压力最大的8年,前期好在有刘备顶着、有一帮文臣武将顶着,彼时刘关张五虎上将等均已去世,手下乃是二代将军,接近“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光景,更是要“鞠躬尽悴死而后已”,诸事多如乱麻,偏偏国家安全得不到保障,只好“进攻是最后的防守”,五次北伐六出祁山-最后目标是魏都城长安。
汉中离成都500公里,诸葛亮指挥所前移,不能在成都呆着。这里是最接近、最方便驻扎的前线所在,将办公地移到汉中之前,亮做了最后一件准备,就是平定后方南征孟获,间接收获是发明了我们现在吃的“馒头”。
诸葛亮平蛮回至泸水,风浪横起兵不能渡,回报亮。亮问,孟获曰:‘泸水源猖神为祸,国人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波浪平静境内丰熟。’亮曰:该今班师,安可妄杀。吾自有见。’遂命行厨宰牛马和面为剂,塑成假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军获渡焉
孟获原来用活人祭泸水神(即泸定桥之泸水-泸定表示泸水安定),亮心想这也太野蛮了-如今大军得胜凯旋岂可随便乱杀,搞得气氛不好-怎么办呢?效仿陶俑代人法,捏个面人儿-有眉毛、有眼睛,里面包上牛肉、马肉,称为“蛮头”,效果不一样吗?我认为写为“瞒头”也可,欺过泸神也就是了。如皋此地过年皆蒸馒头,我认为是沿袭了古风。一是如皋馒头皆有馅,类似北方的包子,你要是实心没馅-欺负泸神真是傻瓜吗?他一吃便知,发起威来可不得了-那真是“露馅了”.北方馒头没馅,就象如皋人称之为“糕(四音告)条”好了。二是原先也在面上画上眉毛、眼睛的,小时如皋有十样锦之法,小孩百日满期,请面点师傅来用面捏上面老虎、寿桃等,这个手艺与画古法馒头手应是同源。
如果要给“馒头”对个对联,窃以为“面首”比较对仗,都是面做的头颅罢了,好比“黄河”对“银川”,此乃题外话不表。
言归正传成都至汉中可走“金牛道”,前几次北伐失败均与粮草有关,山路上运粮-成都至汉中,人吃马嚼十不余一。怎么办?干脆在汉中屯田成立汉中生产建设兵团,先让士兵在此种地、屯粮,不用从成都运了。
汉中博物馆出土陶做的池塘,里面分成几小块有鱼、青蛙、王八,解说写道亮屯田很成功,教百姓养桑、种水稻、养鱼,取得大丰收。此时还余下最后一个问题要解决:汉中大丰收粮食,如何运上前线?木牛流马应运而生。
亮并非天才,也不可能有无数时间研究工程机械学,他更多是个木牛流马研制项目的总监,提出具体的思路和分析问题:活牛马运输有两个问题,一是要吃粮,二是不能据路的宽窄变出巨型马和小型马,三是不能快速量产,大马生小马、小马长成大马都需要时间。另外他妻子黄月英可能是对这方面比较有研究,就好象苏小妹三难学士一样,诸葛亮开始与黄月英恋爱之前,第一次上门需闯黄布下好几道关,其中就是黄用木头做的木狗、木虎,栩栩如生拦在门口将亮吓了一大跳,此次项目研制或许黄月英作为幕后思想家出了不少主意。
诸葛古镇演的剧中表现了这一场景,大象一样大的木牛,肚子里可吐出几十麻袋的粮食,那是走大路的。悬崖小路上可用小号木牛,运一两袋粮食,非常方便。
万事俱备准备北伐,北伐前修书一封给孙权,东西夹攻,让曹魏顾头不顾腚。
曹魏很懂策略,让司马懿按兵不动,先收拾孙权。亮驻军五丈原-气得要命,百般挑衅、用女人衣服送给司马懿,因为蜀军不易久留,粮食、后勤都不方便-希望速战,魏是本地人以逸待劳,司马真是将才,不但不生气反而问使者-丞相起居、饮食如何,得知“二十杖以上诸事”皆需亮断,更坚定了不出战决心。
五丈原位于宝鸡(即陈仓)离长安仅130公里,那是五次北伐最接近成功的地方,相当于南通到上海的距离。原上地势平坦,面积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约1.8公里。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形势险要。双方相持百日,诸葛亮油尽灯枯将星陨落。
丞相知道自己不成了,修书两封,一给刘禅(读shan,很多人读chan是不对的,老大叫刘封、老二叫刘禅,合起来为封禅,表示刘备希望效仿汉武帝行泰山封禅之事)交待后事-此为公也,“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有人说那是最早的官员财产申报典范。
二是交待儿子的86字《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此为家事-先公后私丞相之风也。
此两书、包括前后出师表(有时还刻有岳飞游南阳武侯祠有感而发书写的出师表),经常出现在各地丞相祠、武侯祠墙壁上,但很多游客要么不看、要么看了以后看不懂问导游-谁写的、写的什么,我已见怪不怪了。
儿子诸葛瞻此时(234年)才8岁,是不大看得懂的。此书是交给妻子黄月英代管的,亮与妻子聚少离多大家都习惯和理解,但还是给儿子从小留下了阴影,因为长期陪在亮身边的是姜维,亮与姜维名为师徒、上下级,情同父子。诸葛瞻是非常嫉妒的,长大后娶了公主做妻子位极人臣,但处处与姜维作对,最后邓艾伐蜀,瞻与子于绵竹(即今三星堆广汉所在)263年双双战死,临死前瞻曰:“吾内不能制黄皓外不能制姜维,有何面目活于当下”,黄皓是大奸臣该制就制,姜维为何该处处被人掣肘呢?
诸葛亮亲兄弟三人,长大诸葛瑾、老三诸葛均,从小都穷困潦倒,从南阳到隆中,诸葛亮边读书还要边干农活,否则没有吃的。瑾最先投奔东吴希望找条出路,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赏识,那时老三均也参与陪见,不过年龄尚小刘备未带走,估计刘备留了些银两、再托付给黄月英照看。后来东吴诸葛瑾发迹,其子诸葛恪幼为神童大后把持朝政被灭族,这一支结束。蜀诸葛瞻带儿子战死,这一支也结束。只余诸葛均老三性情温和,赤壁之战后曹操认为诸葛家兄弟俩都很厉害,最好一人一个,我把老三抢走好了。于是诸葛均被迫加入了魏,先是琅琊太守后为徐州太守,倒是没有领兵与兄长们作对。最大的功劳是延续了诸葛血脉-可能诸葛瑾、诸葛亮生前均过继子孙给诸葛均,托他照料。这也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最好的体现,正如南宋文天祥,其弟弟文壁降元为肇庆太守,天祥表示理解没有写信责骂,后来文壁延续文氏一脉,文氏后人自广东于湖南,到了主席一支,便有主席母亲文七妹、主席表弟(后来的战犯)文强。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姜维跟随时间最长,亮是懂风水的,“武侯曾以斯穴亲点于伯约”。就是说当时就指定这个地方对姜维讲,我死后请把我葬这里。
大军身处前线秘不发丧,待吓退司马懿后,三军才放声痛哭:一哭主帅已逝栋梁已倾,二哭丞相一生劳苦年纪轻轻为国为民去世(54岁),三是为蜀国前途而痛心。
亮与当地老百姓军民鱼水情深,当地官吏、百姓无不为之恸哭,街头田野祭祀悼念者随处可见,故而乱了当时的“礼秩”。30年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宠等文臣武将联名向后主刘禅上书,引经据典陈说利害,强烈要求朝廷为诸葛亮修庙,“以表武侯功德,而千秋祭祀”,上慰英灵下安百姓,以此维护礼秩巩固政权。
刘禅迫于无奈,于景耀六年(西元263年-该年蜀灭亡)下诏“因近其墓”为亮“立庙于沔阳”(勉县),同时规定:立庙之后“凡亲属、臣吏、百姓等赐祭、供奉诸葛亮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祭,以崇正礼”,从此以后,扫墓、祭祀、凭吊武侯的节礼“始从之”。这就是武侯墓一年一度清明庙会的由来,千百年来一直传承延续从未间断。
诸葛亮墓不象马超墓,光秃秃的基本无树全是草,但说来也怪,有一棵飞来的树籽落下,自然长成大树枝干粗壮已有400余年,乡人定眼一瞧原是当地名为“黄英”的树种,联想到其妻子名为“黄月英”,许是丞相生前夫妻团聚时间甚少,儿子孙子全为国捐躯满门忠烈。死后妻子化树终生相伴,也是极大的安慰,也是百姓最大的期望吧-当地精心看护,还加了几道铁箍保护。冥冥之中,难道没有一点天意吗?
游完墓后再游武侯祠,离马超墓300米远,两人一主一臣相伴倒也不甚寂寞,印象比较深者,里面有李讷题词“高风亮节”,原先未注意,经导游一提醒,我赶紧拍下,她是在主席身边唯一度过童年、少年和青年的孩子,江青所生,受主席影响读北大历史系,毛主席病逝后,李讷没有继承父亲一分钱的遗产,如果有她也不会要的。李讷说:我觉得父亲毛泽东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无价之宝,比什么都可贵,可惜我学得太少只是皮毛。
我仔细地端详她写的四个字-高风亮节,“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字乃行书笔意连贯有劲、不知是右军行书还是赵体,实在是写得好!
古人云“毛笔为中华民族第五大发明”,我深以为然。四大发明中唯有纸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毛笔神奇得很取材简单,硬软相宜-毛虽软但写出的字力透纸背、铁钩银划,气势非凡寄托了主人的情趣、性情、人生阅历。它是中华文化最伟大的一部分,中国人用毛笔直到当前,主席、总理批阅电文都用毛笔,直至现在钢笔、圆珠笔才渐渐流行,但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差得太远!古人讲“书画同源”指写字、画画运笔方法类似,墨分五色浓淡得宜、运笔技巧相同。西方没什么书法,用的大多鹅毛笔取材简单,油画方法与写字方法也没什么相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技艺,我想总要发扬光大永远传承下去,不要动不动什么韩剧、肯德鸡、咖啡等等。
武侯祠中另一个看点为“旱莲”,它不靠种子繁殖,而是靠枝条繁殖,此为世界唯一旱莲,已400多岁-为不使其绝种,已从它身上取下很多枝条,在其它地方繁殖出很多小旱莲,开花时只有花而无叶,初开时呈玫瑰红色,盛开时红白相间,与水中莲花类似,因生长在旱地的树上,故称旱莲。花期孕育长与人类相同,差不多10个月,故称十月怀胎,又差不多在3月8号左右开花,更令人惊奇、喜欢。(下图旱莲花为网络图片,旱莲树旁为水泥做成的撑架以保护之)
因了旱莲的美丽与独特,同时也是汉中的市花,汉中路灯均做成旱莲花型,别有情调和另一番姿容。
因年代久远,武侯祠中有很多古柏,这没有什么稀奇,奇怪的是柏树上开出很多美丽的花朵,定睛一瞧原先是柏树旁长出一棵棵古藤,称为“凌霄”。古藤粗壮,与柏树和平共处,衬得柏树更加挺拔、多姿。
两日游玩时间甚紧,周日下午临上高铁前,抽时间于汉中天汉湿地公园一观,无论如何要看一眼汉江,那是国人的源头如何可以错过?天汉大桥旁,汉江缓缓流过,姿态从容安祥,江水不甚宽阔,约200-300米左右水色甚清。它没有黄河壶口那样的咆哮、没有泾渭水色那样清浊分明、也没有武汉长江那样两岸喧闹、更没有广东珠江那样一望无际。汉江就是汉江-清澈却不见底、流动却不做声、轻盈却不惊艳、内秀却不招摇。从另一个角度讲,它也是我们的母亲河了。
陈琪
2023.10.02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