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节深入描绘了土耳其在东地中海地区的独特魅力。从古老的石窟到现代化的城市风貌,土耳其的魅力不言而喻。无论是壮观的古代遗迹,还是独特的街头文化,都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浓厚的地中海风情。此章节也探讨了土耳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展现了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土耳其风情是一种活生生的艺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品味。
土耳其是一个十分特别的国家,其横跨欧、亚两大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位于连接欧、亚的十字路口,可东进中亚,西出南欧,北上黑海,南下地中海,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6个世纪之久,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战略意义极为重要,虽然国土面积的97%位于亚洲,但其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均实行欧洲模式,现为北约成员国,美国在土耳其设有23个军事基地和设施。在发展历史上,土耳其也是个十分特别的国家,拥有6500年悠久历史和前后13个不同文明的历史遗产,集游牧部落的传统、波斯的艺术修养、拜占庭的政治文明和阿拉伯文化于一身,曾先后是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的中心,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及伊斯兰文化,东西方文明在此得以统合。公元四世纪末东罗马帝国在此统治1000多年,是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公元八世纪突厥从中国新疆阿尔泰山一带迁入,十三世纪末建立奥斯曼帝国,十七世纪达到鼎盛期,
土耳其地图其领土在十七世纪更达到最高峰,势力达欧亚非三大洲,地域包括南欧、巴尔干半岛、中东及北非之大部分领土和属地,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今之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至今北苏丹与也门,是当时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广、人口最多、实力最强的大国之一,也是十四至十八世纪唯一能挑战欧洲的伊斯兰势力,十九世纪初趋于没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败于协约国之手,奥斯曼帝国因而分裂。土耳其人口8537万,相当于我国排名第4的江苏省,主要信仰是伊斯兰教,其中80—90%为逊尼派。三面临海的地理环境使土耳其拥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有着一流的旅游服务设施,是世界十大旅游国家之一,近年来土耳其已成为欧洲游客的主要观光地,4—10月是旅游旺季,其中9—10月气温适中,既无夏季的闷热,也无冬天的寒冷,我们于9月下旬从希腊陆路入境土耳其,一睹这个东西结合体的奇特风情。
土耳其乡野风光伊斯坦布尔
伊斯坦布尔被博斯普鲁斯海峡一分为二,是土耳其最大城市和港口,也是其金融和商业中心,拥有土耳其55%的贸易额和45%的批发贸易、50%的进口、15%的出口、40%的税收,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1.2%,其经济地位相当于中国的上海。伊斯坦布尔始建于公元前658年,史称拜占庭,公元324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从罗马迁都于此,改名君士坦丁堡,1453年成为奥斯曼帝国首都后,这里又改称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世界上地理位置最为优越和重要的城市,其地跨亚洲和欧洲,是全世界唯一一座城跨越两大洲的城市,并扼黑海至地中海的出入口,为欧、亚交通要冲,是黑海沿岸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国唯一的出海口,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伊斯坦布尔的景点众多,如托普卡普老皇宫、蓝色清真寺、圣索菲亚大教堂、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等,其中前3处位置相距很近,每年春秋是最适合游览的季节。
伊斯坦布尔位置 伊斯坦布尔风光,对岸为亚洲 伊斯坦布尔风光,对岸为亚洲我们在伊斯坦布尔游览的第一个点是托普卡普老皇宫,之所以称其为“老”,是区别1843年建的多玛巴切新皇宫,托普卡帕宫翻译过来就是“大炮之门”,昔日碉堡内曾放置大炮,故以此命名。皇宫主体的工程始建于1459年,由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第七代君主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建造,有些部分是填海造地而成,外观造型和内部设计都渗透着浓厚的伊斯兰教文化。这里曾经是奥斯曼帝国历任苏丹的城内官邸及主要居所,从十五至十九世纪近400年时间里,这里一直是奥斯曼帝国的中心,曾有25位国王苏丹在此办公。老皇宫坐落在金角湾入口南岸的黄金角突出部,总占地700公顷,平面上呈长条状,主入口处可见穆罕默德二世的饮水亭,
老皇宫主入口处的饮水亭 老皇宫主入口处的饮水亭 老皇宫主入口处的饮水亭老皇宫坐落在金角湾入口南岸的黄金角突出部,是一处典型的土耳其庭院式建筑,内有御膳房、寝室、花园、图书馆、学校及清真寺等,总占地面积70万平方米,四周是长达5公里的城墙,由4个庭院组成,其中第一庭院是禁卫军之庭,由重兵驻守;第二庭院是国事之庭,四周环绕着帝国议事厅、宫廷厨房和外宫宝库,是君王与官员们共商国事之处;第三庭院是苏丹的私人生活区域,四周分布有觐见室、图书馆、远征军寐宫、圣物保藏室、皇家密室寝宫、帝国宝库等;第四庭院布满了亭台楼榭,是君王的休闲娱乐区域。
普卡普老皇宫正门 老皇宫布局模型 老皇宫中门 老皇宫中门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将这座皇宫改为土耳其最大的博物馆,现在第一庭院里绿木葱郁,其中圣艾琳娜教堂建于拜占庭时期,与索菲亚教堂同样古老;第二庭院是帝国时代水晶制品、银器以及中国陶瓷器的藏馆;第三庭院设有谒见室、图书馆、服装珠宝馆,在这里你可以饱览世界第二大的钻石以及价值连城的中世纪绘画书籍,各类主题的展馆有瓷器馆、土耳其国宝馆、历代苏丹服饰馆、古代刺绣馆、古代武器馆、古代钟表馆等,还有一座图书馆及书法展览室,除了历朝苏丹及其皇后们的画身像外,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宫内收藏的中国瓷器,
圣艾琳娜教堂 圣艾琳娜教堂 第一庭院园林 老皇宫内清真寺 老皇宫内清真寺 老皇宫御膳房当年这些来自中国的瓷器受到奥斯曼皇室的宠爱,是历代苏丹青睐的宫廷用品,也成为当时土耳其上层社会的时尚象征,其中青白相间、符合伊斯兰教艺术审美的青花瓷尤其受到追捧。元青花目前已被证实的存世量不到400件,而这里有元青花多达40件,成为全球收藏元青花最多的博物馆(见下图1-3),其工作人员甚至自豪地说:“除中国以外,世界上最大和最好的中国瓷器,不在巴黎、伦敦和纽约,而是在伊斯坦布尔。”
青花瓷 青花瓷 青花瓷其实我对这座皇宫兴趣不大,感觉比我国北京故宫逊色多了,但行前攻略得知,老皇宫地理位置极佳,可以远眺马尔马拉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我们一直走到老皇宫最深处,这里的第四庭院临海处有一座精美的宫殿建筑,其外侧就是风光无限的海景露台—观看海峡两岸风景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的最佳之地,我们的右前方为广阔的马尔马拉海,左前方就是博斯普鲁斯海峡入口。
第四庭院海景露台建筑 第四庭院海景露台建筑 第四庭院海景露台建筑 远眺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 远眺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 远眺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老皇宫附近就是伊斯坦布尔老城区,这里的大巴扎比较有名,是每个旅行团必到之地,巴扎就是集市的意思,土耳其语指“有顶棚的市场”,这是一个超级集贸市场,有店铺3600多家,是全世界最古老、最大的市场之一,商品从珠宝、丝绸到地毯一应俱全,“恶魔眼”是常见的手工艺品之一,人们都认为佩戴“恶魔眼”者会有好运,我们对大巴扎兴趣不大,本想借这段时间自费船游博斯普鲁斯海峡却未能如愿。
伊斯坦布尔老城区街景 伊斯坦布尔老城区大巴扎大门 伊斯坦布尔老城区大巴扎 伊斯坦布尔老城区大巴扎 伊斯坦布尔老城区大巴扎 工艺品恶魔眼博斯普鲁斯在希腊语中是“牛渡”之意,海峡全长30.4千米,最宽处为3.6公里,最窄处仅708米,是欧亚大陆的分界线,也是连接两大洲的交通要道,黑海船只通过此海峡前往爱琴海和地中海前往世界各地,土耳其对此峡行使着国家主权,控制了黑海与地中海间海陆交通要道的枢纽,监管着所有舰船的进出。博斯普鲁斯海峡把土耳其分隔成亚洲和欧洲两部分,但两岸景色十分相似,华丽的住所和别墅星罗棋布,
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在海峡的南端飞架着著名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此桥建于1973年,建成时是世界第四、欧洲第一大吊桥,被誉为“全世界唯一横跨两个大陆的大桥”,桥身高出水面64米,跨越水面1074米,大桥水中没有桥墩,两端各有一座高达165米的“门”字形桥塔,两端引桥分别为255米和231米,船游大桥可感受其骄健的身姿,现在只能在老皇宫远观了,后来我们离开伊斯坦布尔前往安卡拉,大巴车途中还经过此桥。
车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 车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 车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博斯普鲁斯海峡现有4座大桥,这只是其中的第一座,第4座名为1915恰纳卡莱大桥,2022年建成通车,为双塔三跨悬索桥,双向六车道,桥梁主跨长度为2023米,是世界上跨径最大的桥梁,我国四川路桥公司曾参与大桥钢箱梁吊装工程项目,大桥通车后将把以往乘轮渡过海峡1小时缩短为6分钟车程,我们从市区前往伊斯坦布尔新机场需经此桥,北面就是黑海,南面是世界上最小的海—马尔马拉海,其面积仅1.1万平方公里。
黑海 1915恰纳卡莱大桥 马尔马拉海 1915恰纳卡莱大桥伊斯坦布尔新机场位于市区西北40公里处的黑海边,建成于2018年,总投资约116亿美元,为土耳其历史上投资最大的基础建设项目,占地面积7600公顷,为世界第一大机场,航站楼高43米,建筑面积144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航站楼,比北京大兴机场航站楼的70万平方米大1倍多,伊斯坦布尔新机场拥有5条跑道、139座登机廊桥,开通300条航线,通航世界117个国家294座城市,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9千万人次的使用需求。
伊斯坦布尔新机场 伊斯坦布尔新机场 伊斯坦布尔新机场 伊斯坦布尔新机场圣索菲亚大教堂·蓝色清真寺
在土耳其随处可见清真寺,其标志是醒目的圆顶和高耸的尖塔,尖塔的本名为宣礼塔,专门用作宣礼或确定斋戒月起讫日期观察新月,是清真寺建筑的装饰艺术和特征之一,历史上仅伊斯坦布尔就有清真寺2000多座,现仍存450多座,其中最负盛名的非圣索菲亚大教堂莫属。圣索菲亚大教堂位于托普卡普老皇宫以西,原为东正教的中心教堂,始建于东罗马时期的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为供奉智慧之神索非亚而建,
土耳其随处可见清真寺 土耳其随处可见清真寺 土耳其随处可见清真寺是拜占庭帝国两座最重要的教堂之一,后因宫廷暴乱于公元404年毁于一旦,公元415年重建,又被公元523年一场暴动引起的大火焚毁,当年再次启动重建,规模较前两次更为宏大雄伟,布局属于巴西利卡式,东西长77米,南北长71米,工程历时5年,超过一万人参与建造,又花费32万黄金装饰了6年,是拜占庭风格建筑最光辉的典范,也是东罗马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自建成后就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督教教堂,这个记录保持了近1000年,直到1520年才被西班牙塞维利亚大教堂超越,十七世纪时仿效古代“七大奇迹”的说法,有人提出世界“七大奇迹”,圣索菲亚教堂就是其中之一,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并称为世界三大教堂。
土耳其随处可见清真寺 土耳其随处可见清真寺 土耳其随处可见清真寺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伊斯坦布尔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古代的城市中心,以当时举世无双的穹顶著称,中央的大穹顶直径达63米,离地高55米,并且没有使用任何柱子来支撑,工程师们发明出以拱门、扶壁、小圆顶等设计来支撑和分担穹隆重量的建筑方式,创造了以帆拱上的穹顶为中心的复杂拱券结构平衡体系,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大穹顶的设计被称为“改变了建筑史”,这个全新建筑形制对欧洲建筑乃至东方建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已构成许多城市天际线的中心。
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建成后曾经历多次火灾、地震的破坏,最严重的一次曾使主圆顶倒塌,皇帝马上下令修复,并将圆顶提高了6.25米(20.5英尺),使教堂的内部高度达到现在的55.6米,公元562年后修复完成,使教堂在6世纪的面貌得以保存至今。圣索菲亚大教堂一直是拜占庭帝国的主教堂,是拜占庭帝王仪式的首要场地,如加冕典礼等。1453年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攻入了君士坦丁堡,大教堂被改为清真寺,将教堂内所有拜占庭的壁画全部用灰浆遮盖住,许多雕像也被搬出,但其大部分基督教元素仍然存,并在周围修建了4个高大的尖塔,
圣索菲亚大教堂内景 圣索菲亚大教堂内景 圣索菲亚大教堂内景形成伊斯兰教的显著特征,之后仿照其样式建立了多座新大清真寺,其中包括附近不远的蓝色清真寺,乍看二者如出一辙,但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世界上唯一由神庙改建为教堂、又由教堂改为清真寺的特例,1935年圣索菲亚大教堂改为博物馆对外开放,1985年圣索菲亚大教堂所在的伊斯坦布尔文化区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圣索菲亚大教首层仅限穆斯林及市民参拜,游客则被安排在二层游览,参观者需要脱鞋才可进入大厅,我们从老皇宫大门旁的侧
圣索菲亚大教堂内景 圣索菲亚大教堂内景 圣索菲亚大教堂内景 圣索菲亚大教堂内景门进入,沿着一条曲折向上的斜坡甬道很快来到主殿,仰望直径63米的中央穹顶突出,由两个半球形拱门支撑,建筑四面体量相仿,内墙主基调为黄色,主穹顶不仅高大宏伟,气势磅礴,而且装饰花纹繁复,富丽堂皇,其底部设计了40个窗洞,不仅减轻了穹顶的重量,而且从视觉效果上看,从窗洞中涌入的光线为寺内制造出一种悬浮、梦幻的色彩,更加增添了清真寺的神圣性和庄严感,大厅地面全部铺着红色地毯,各种肤色的游人熙熙攘攘
圣索菲亚大教堂内景 圣索菲亚大教堂内景 圣索菲亚大教堂内景 游人熙熙攘攘与圣索菲亚大教堂隔街相对的蓝色清真寺,也是伊斯坦布尔最重要的建筑之一,1609年奥斯曼国王苏丹艾哈迈德于14岁即位,这是奥斯曼帝国最强盛时期,国王苏丹命令建筑师修建一座能与圣索菲亚大教堂相比美的清真寺,但在1617年完工时,其规模和内部空间的平衡方面已经完全超越了前者,成为奥斯曼帝国时代建筑和艺术的辉煌杰作,建筑结构严谨,外观造型独特,被誉为全球最美清真寺,也是世界十大奇景之一。
蓝色清真寺 蓝色清真寺这是拜占庭的希腊文化和奥斯曼土耳其的突厥伊斯兰教文化相结合的建筑,运用的是拜占庭帝国希腊文化的建筑技术来表现伊斯兰教文化,如果没有四周的6座尖塔,那么它很可能会被看成一座东正教教堂,这也是巴尔干半岛上信仰东正教各国的建筑方式,甚至吸引多任罗马教皇前来参访,被认为是“世界两大宗教交谈的美好时刻”。
蓝色清真寺北门 蓝色清真寺北门 蓝色清真寺西侧 蓝色清真寺西墙拱廊 蓝色清真寺西墙拱廊整座建筑全部由大石头砌成,历经400年数次地震却未倒坍,据说260个小窗、2万多块蓝色磁砖、地毯和阿拉伯书法艺术是该寺的重要看点。蓝色清真寺占地面积4608平方米,有8个入口,分布于3个方位,人们从其中的任一个方位都可以进入,寺内可容纳5千名教徒做祈祷,我们先从北门进入,并在西墙外排起了长队,等待中欣赏西墙的尖塔和拱廊装饰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最后我们从一个小门走进长72米、宽64米的主殿,其穹顶更是令人惊叹,
等候进入的人排成长队 蓝色清真寺西墙拱廊 蓝色清真寺西墙拱廊 蓝色清真寺尖塔高耸 蓝色清真寺内景 蓝色清真寺内景 蓝色清真寺内景 蓝色清真寺内景 蓝色清真寺内景四周是6根直径5米的大理石圆柱,中间4根支撑着高43米、直径41米的大穹顶,下面则是260扇的小窗,中央穹顶通过角穹靠在4个突出的拱上,角穹则依次倚托在4个直径1.6米的、巨大的、圆型的、有凹槽的角柱上,4个半圆顶各占中央圆顶的一方,各个角边的小圆顶则构成了清真寺的底座,花纹细致精美,令人眼花缭乱,比圣索菲亚大教堂有过之而不及,但主色调应为浅黄,蓝色的效果并不突出。
蓝色清真寺内景 蓝色清真寺内景 蓝色清真寺内景 蓝色清真寺内景 蓝色清真寺内景 蓝色清真寺内景 蓝色清真寺内景 蓝色清真寺内景主殿的后面是宽大的内院,用于洗礼的六边形喷水池占据了内院的中心位置,穆斯林祈祷前要做大小净,不洗脚不可以进清真寺,如今的清真寺一般都对游客免费提供鞋套,洗礼喷泉已成为纯粹的装饰。从此前望南侧正中的主殿,其上是层次分明、大小不一的穹顶,虽然主穹顶小于圣索菲亚大教堂,但胜在其多,主穹顶周围环绕着4个较小的圆顶,下方还有30个更小的圆顶,中小穹顶层层升高,向中央大穹顶聚拢,
蓝色清真寺内院 层次分明、大小不一的穹顶四周的尖塔也很特别,不仅高达43米,而且多达6根,根据的规模大小,清真寺一般只有1至2座宣礼塔,最多只有4座,据说建筑师在建设此寺时,因“黄金(altun)”和“6(alu)”读音很近,错将苏丹所说的“黄金”听成了“6”,结果蓝色清真寺就逾矩有了6根尖塔,是全世界除圣城麦加清真寺外唯一拥有6座尖塔的清真寺,6个尖塔中的4个各有3个阳台,另外两个各有2个阳台,一共是16个阳台。
蓝色清真寺尖塔蓝色清真寺其实是人们的俗称,得名于寺内墙壁装饰时所用的蓝磁砖,其真正的本名是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网上说寺内墙自其高度的三分之一以上都使用蓝彩瓷砖,为土耳其瓷器名镇伊兹尼克所烧制,但我们从寺内现场实地看,蓝色并非这座清真寺的主色调,倒是其穹顶外观呈现为蓝色。
蓝色清真寺的穹顶(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