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对旅游业的重视,文化旅游产业也在快速发展。文旅融合是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它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让游客在游览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地方的文化魅力。这一模式不仅能够提升旅游资源的价值,还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使“诗和远方”的概念变得更加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持续深化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守好“美丽生态”,激活“美丽经济”,推动生态保护、旅游发展、民生保障有机统一。
青海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以生态塑造旅游品质,以旅游彰显生态价值,生态旅游行稳致远;坚持规划先行、牵住“牛鼻子”,循序渐进、谋定而后动,“两山”转化之路越走越宽;坚持富民为本,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保障和改善民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富口袋”,也“富脑袋”,更“富精神”。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使青海既有终年积雪的冰峰,又有一望无际的草原;既有坦荡无垠的茫茫戈壁、沙漠,又有桃红柳绿的河湟谷地。山水林田湖草冰沙等各类资源一应俱全,各展风姿,构成了一幅幅原始、纯净、雄浑、壮观、神奇的大自然秀美画卷。
“十四五”以来,青海省争取中央和省级生态环保专项资金130亿余元,加快补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分步有序实施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推动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青海湖流域,安排专项资金8亿元支持实施布哈河、倒淌河等青海湖主要入湖河流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7项,助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
“假期时间不长,我们就带孩子来西宁玩了两天,还去了千紫缘景区,体验中秋民俗,一同制作青海大月饼,让孩子领略传统节日的魅力。”来自兰州市的游客王铮说。
距离近、时间短、游玩便利的新型旅游形式——“微旅游”逐渐受到大众的青睐。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推出“红色文化游”“河湟文化游”“亲子研学游”“乡村体验游”“自然生态游”5个主题15条城市“微旅游”精品路线,展示夏都西宁之美。
同时,不断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推进景区提档升级,大力发展“互联网+旅游”新业态,建设国家级生态旅游线路和风景道,培育壮大文旅消费市场,全力推动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将旅游质量视为战略性工作,苦练“内功”,把游客满意度作为服务质量评价唯一标尺,纳入全省文旅市场监测体系,持续开展安全隐患排查、“体检式”暗访等系列行动,全力保障文旅市场平稳有序运行。
“虽然这个季节青海已经有些冷了,但风景依然很美,故事也很多,而且各方面设施完善、服务周到,体验感非常好。”来自无锡市的游客杨淑媛赞不绝口。
目前,全省实现84%的A级景区通达二级及以上公路,全部5A级景区高速(含一级)公路通达,全部4A级景区通达二级及以上等级公路,有效提高了景区通达性和便捷性。
只有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品质,补齐旅游发展短板,提质增效,才能把景区变为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为此,青海努力的脚步从未停歇。
释放文旅活力 高质量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青海之美,美在生态,这里千山堆绣,百川织锦。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高质量发展赋予的历史使命、擘画的宏伟蓝图。
青海省政府、文化和旅游部成立部省共建领导小组,联合印发《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2022年8月,召开部省共建领导小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对各项重点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2023年,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二十一次会议,专题研究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创建中的难点堵点,进一步捋顺发展体制机制问题。
行动,是最好的证明。青海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重点打造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清清黄河等世界级生态旅游资源品牌,持续推进青海湖示范区创建、金银滩-原子城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构建旅游市州、旅游县区、特色旅游乡镇、乡村旅游重点村四级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新评定A级旅游景区38家,新增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9家。
同时,持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全力推动产业提质升级,充分展现文旅融合亮点,全力推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
岁月不居,古道流芳。青海昆仑文化源远流长,热贡艺术、青海“花儿”、“青海刺绣”等非遗文化底蕴深厚,无不彰显着青海先民的文明与智慧,无不呈现青海民族民间艺术的神秘、粗犷、成熟和庄重。
有梦想,才有远方。紧盯目标,青海迈出文旅高质量发展矫健步伐,同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起步有劲,未来可期。青海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阔步走上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全力打造独具特色又令人耐读耐品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