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咏梧阵亡地纪念园位于重庆市北郊,是为纪念已故著名建筑师彭咏梧而设立的。该公园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拥有大量的建筑和雕塑,包括曾被命名为“名人墙”的部分,其中包括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人们可以感受到建筑师的独特视角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彭咏梧烈士阵亡纪念碑由黑色大理石砌成,立于彭咏梧、刘景太烈士墓前,碑的正面刻着“彭咏梧烈士阵亡地纪念碑”镀金大字,上方塑有彭咏梧烈士为铜像浮雕,背面刻有“鞍子山突围战简介”,距纪念碑300米处是由奉大巫支队游击队员曾宿营过的农家屋改建而成的鞍子山突围战革命遗址陈列室,为一排长五间土木结构的青瓦房,室内陈列着彭咏梧烈士生前照片和革命活动情况介绍,以及游击队员缴获和使用过的武器、炊具等实物,松涛石林距彭咏梧烈士阵亡纪念碑2公里,占地3000余亩,是游击纵队二大队战斗和转移的场所,与一河之隔的朝阳石林连片成万亩石林,气势恢弘、怪石嶙峋,形态万千、惟妙惟肖,形成独特的风景。
1948年1月7日,川东游击纵队在西宁桥首战告捷后,取得南溪战斗、铜钱垭伏击战等胜利,国民党惊恐不已,立即派重兵围剿,1月15日,彭咏梧、蒋仁风等率领川东游击纵队一大队近50人,从老寨子向巫溪红池坝方向转移,16日凌晨,游击队在鞍子山村民杨代金家宿营用餐时,被国民党五八一团包围,在仓促突围中,政委彭咏梧为了救负伤的交通员刘景太英勇牺牲,时年33岁,游击队员王赖之、匡吉安、龚泽三、李正清、李正太也在突围中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残暴的敌人割下彭咏梧等游击队员的头颅,并将头颅运送至奉节竹园剿共指挥部邀功请赏,将彭咏梧等烈士的头颅挂在奉节下辕门城门上悬挂示众,烈士身躯被当地老百姓就地掩埋。
信息来源:重庆党史网
彭咏梧,重庆市云阳县红狮乡人,原名彭庆邦,即小说《红岩》中江竹筠的爱人彭松涛。1931年,彭咏梧考入云阳中学,初中毕业后,为谋生路,他报名投考武汉某技工学校并被录取,赴校那天,彭咏梧乘坐的船到了武汉后却不靠岸,一个国民党的军官出来宣布:“你们不是来武汉读书的学生,而是去江西打零的壮丁!谁要逃跑,按军法从事!”一群青年人才知受骗上当了,对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强烈不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