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数字博物馆是一个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的虚拟图书馆,包括学术资料库、在线教育平台、科研成果展示等。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学习方式,也推动了农业教育的发展和科技进步。
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昆虫标本馆是在原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所农学院的昆虫标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在过去的日子里,特别是近五十年来,经历了刘崇乐院士、周明牂教授、陆近仁教授、杨集昆教授、李法圣先生等几代昆虫学家的不懈努力,已使标本总数达到80万只,涉及32目550余科;覆盖了20多个国家,最早的标本已有120多年的历史。
模式种达到了4000多种,定名标本达到了30000多种左右,约占全国已知昆虫种类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杨集昆教授等几十年来精心收集的文化昆虫学标本更是无价之宝,一枝独秀。
1993年原农业部部长何康教授参观昆虫标本馆后,欣然命笔:“治学精华,国之珍宝”。
这些标本不仅有效的保障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为我校教师乃至国内外昆虫分类学家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材料,2002年,该标本馆的建设在北京市林文漪副市长、中国农业大学**书记瞿振元教授和校长陈章良教授等同志的关心支持下得到了北京市科委和国家教育部数字化博物馆项目及211工程建设的资助,使标本的保藏和管理逐步现代化。
中国农业大学数字博物馆土壤标本馆
在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的昆虫标本馆是在建国后经过先后两次全国土壤普查过程中,对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地带性土类及非地带性土类进行了系统的标本收集和加工整理,在此过程也有兄弟单位和国外友好学者赠送的土壤标本,目前的土壤标本厅是由几代土壤学家的努力以及国内的交流逐渐积累而成的,现有土壤剖面实物标本近200个,覆盖了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重要的成土岩石、矿物标本300多个;土壤微型标本(薄片)30个,土壤结构及新生体标本若干个,由于土壤标本采集和运输不方便,在土壤调查过程中积累的资料更多是是土壤彩色照片,现有土壤剖面的照片800余张,各种景观照片2500余张,这些标本和资料是建立数字土壤博物馆的基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