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茫茫林海中,大山深处,至今还保留着一座清末为歌妓女性修建的墓地,俗称“歌妓女性之墓”。
沿胭脂沟沟系向西北至209国道719路标。在岔路口,有一块“妓女之墓”的牌子。按照指示牌的指示,沿着岔路口行驶400多米后到达墓地。旅游部门正在这里建造一座古色古香的房子。院内沿山坡筑起一堵墙,上面刻着一个妓女的画像:一个苗条清秀的江南女子,秀发飘逸,昂起头,是对金梦的希望,也是对悲惨命运的哀愁。
山坡上,长着纤细的樟子松。黑裙黄衣绿冠蒙古。它们的根是连在一起的,它们的枝干是互相靠近的,微风是徐来的,松枝是摇曳的,它们是芬芳的。树荫下,松软的腐殖质上长满了绿色的短齿,还有一串串看不尽的牙齿,称为“北国红豆”,由唐代王维的诗《当那些红梅在春来时》演变而来。林地之间,在原址上用木板,按照原来的榫卯方式,形成长350米的围栏。围栏里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荒地,是艺妓女人的坟墓。没有墓碑标记,更没有名字。“坑洼之下有坟”,所以人们选择走高处,踏上一条曲径。在墓地的东北角,两具棺材被撬开。两具棺材相距约两米,几乎是一个标准,约40厘米宽,180厘米长,像一个狭窄的木箱,散落着一具妓女的精致尸骨。棺材板是很常见的薄板,已经腐朽,随意乱扔。妓女墓只有两处被盗,可见盗墓贼一无所获。如果艺妓全身披着饰物,埋着金银财宝,盗墓贼会收获颇丰。也许这里的墓地已经被翻了个底朝天,洗劫一空。所以过了一百多年,还能保持原来的形状。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淘金热的浪潮,许多国内外妓女涌入胭脂沟。1888年,李今庸来到胭脂沟开办金矿,并从江南的沪杭等地招募了大批艺妓。当时大约有30个艺妓学院,规模非常大,也有来自日本、俄罗斯等国的艺妓。很多妓女每天卸妆后,洗澡水流入金沟河,水面上漂浮着一层胭脂,香味飘了几里。这是“胭脂沟”这个名字的另一个传说。它们受到成千上万名矿工的珍视。大漠矿官经常出入妓院也是一种时尚,有的甚至以妓女为妾。魏花钱请了一位名叫阿育桑的日本艺妓做他的妾。胭脂沟的妓女为漠河的寒冷干旱带来了一丝柔情,许多人死在了这里,赢得了李今庸的同情,并画了一个墓地,埋葬了这位远离亲人故土的胭脂姑娘。还有非正常死亡。两名俄罗斯商人来到“百花楼”,与矿工刘闯等人发生了战斗。楼内多名女子向她们求情,结果被俄罗斯商人飞来的木棍打死。查明原因后,总经理严惩了俄罗斯商人,并立即决定为两名艺妓举行隆重的葬礼。每个医院的艺妓们涌出来为她们的姐妹送行,矿工们几乎停止工作来帮助葬礼。
被世人评价和称赞的特种兵,陪着矿工们走过了胭脂沟的兴衰。他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尸骨埋在临海的深山里。虽然没有香火和墓志铭,却吸引了很多探险者的脚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