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在阿坝州壤塘县壤巴拉藏式陶艺传习所,藏族姑娘卓觉玛拿着藏式陶艺品,对着面前的直播手机,吆喝着:“这是我们手工做的陶壶,喜欢的话就赶快下单。”
7年前,卓觉玛还是牧场的放牛娃,如今她已是当地的藏式陶艺非遗传承人。她们制作的藏陶工艺品,顺利卖到西安、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甚至是海外。她还拍摄短视频,在抖音等平台呈现制陶生活,让非遗文化散发出“年轻活力”。
壤塘唐卡传习所学员、州级非遗传承人色青拉姆也是其中一个。色青拉姆出生于壤塘县尕多乡瑟谷村的一户牧户家中,父母都是当地牧民。因家庭原因,色青拉姆从小辍学在家,一眼能望见的未来就是草原上逐水草而居的放牧生活。
通过学习唐卡非遗技艺,色青拉姆开始了她从牧民到传承人的蜕变之路。如今,色青拉姆的作品走进了上海、浙江等一线大都市,她与门泽、扎西等5名同学共同完成的作品《三世佛》入围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卖出了100余万元的价格。以色青拉姆变成传承人为主线的中日联合制作纪录片《唐卡画师之乡》,被中宣部和广电总局评为2021年优秀对外传播纪录片,让色青拉姆走向了舞台中央。
更多的变化在发生。壤塘唐卡传习所先后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等合作制作《喜一》《格萨尔王》唐卡动漫作品,迈上新的发展赛道。壤塘藏医药传习所与国际知名美肤专家联手创立的阿如藏品牌产品,将藏医药与美妆、养生结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向蓬勃的大众消费市场。
非遗文化是壤塘千年文脉的存续。这片藏语意为“财神坝子”的悬天净土,地处川甘青三省结合部,属安多、嘉绒、康巴藏民族文化交融之地,文化资源类型多、底蕴厚、特色鲜,先后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藏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基地”“藏族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民族手工艺发展中心”。
近年来,壤塘县委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思想,立足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连续召开文化发展大会,出台《关于促进壤塘县文化创新发展的决定》,制定文化发展规划,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以实现富民强县、乡村振兴为着眼点和着力点,逐步把文化资源大县转变为文化发展强县。
非遗传习 “特而强”。千年技艺,匠心传承。壤塘积极鼓励扶持传承人创办传习所,目前已建立藏香、藏茶、藏药、唐卡等非遗传习所46个,带动3000多人吃上“文化饭”。唐卡、擦擦等在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中屡获金奖。非遗文化还与动漫、瓷器、康养等融合发展,擦出时尚火花,走俏文化市场。
文化创业 “聚而合”。以文化人,以文聚人,以文兴业。历经4年,壤塘整合投资1.2亿元,在中壤塘镇建成非遗传习创业园,并打造成集非遗技能传承培训、文化旅游景观和文化富民于一体的文旅平台。目前,园区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10余个传习所入住,年产值2000万元,成为全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孵化器”。
交流交融“活而新”。壤塘非遗文化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北京、上海、西安、温州、佛山、绵阳等地举办“壤巴拉非遗文化交流对话”“壤塘文化周”系列活动,全力打造“悬天净土·壤巴拉”文化旅游品牌。22个“飞地”传习所落户上海、杭州、江西等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