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文化博物院以藏族历史文化为主题,藏民族传统文化为特色,收藏了大量的藏民族文物和艺术品。镇馆之宝包括古琴、银器、壁画等。这些展品都是藏民族历史文化和生活智慧的重要载体,对于研究藏民族的历史、艺术和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曼扎:
- 时代:现代
- 曼扎又称曼茶罗,是藏文音译,是藏传佛教中常见的法器,曼扎盘为圆形,多层,每高一层,体积递减一圈,很像一座宝塔。
藏医手术器械:
- 根据考古发掘,青藏高原先民早在4000年前就已掌握医学为目的的穿颅手术,而在公元8世纪藏医巨著《四部医典》中记载有一百多件藏医外科手术器械,大致分类为检查异物、剖割、放血等,有种类繁多、构思巧妙、做工细致,使用方便等特点。
《药物图释·白银镜》:
- 时代:明
- 长:28cm 宽:4cm
- 馆藏《药物图释·白银镜》以传统藏纸及藏墨工艺彩绘收载了一千多种药材图谱 及文字注解,并对每种药物来源、生产环境、性味、功效予以了详细的叙述,对青藏高原早期地理、气候、环境、植被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和考证的价值。
贝叶经:
- 时代:古印度
- 长:28cm 宽:4cm
- 馆藏贝叶经以黑墨书写,中间有钻孔,装帧为木质夹板,每页六行,贝叶经源于古印度,是用贝达罗树的叶子书写成册的佛经,由于树叶易腐烂,保存不易,所以贝叶经十分珍贵,目前尚有保存的不少属孤本或绝本。
棺板画:
- 时代:吐蕃时期
- 长:210 cm
- 两端的宽度分别为60 cm、43.5 cm、厚 5cm
- 质地为彩绘,绘有狩猎的场景,帐居迎宾的场面,这些都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在丝绸之路的影响下,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题材延续与外来风格相互融合的独具特色的高原艺术。
髹漆皮碗:
- 时代:元
- 长:72cm 宽:45cm 重7.95kg
- 皮质髹漆铠甲为馆藏一级文物,全甲由身甲、甲裙两部分组成,身甲由胸甲、背甲、肋片等共计十片甲片组成,整个甲身采用皮条菱形编织拼接,身甲下缘接缀甲裙,甲裙由六排甲片组成,每排以皮条上下纵联,每6-8皮条中间以交叉编织隔开,胸甲上绘有双龙和似大鹏鸟及人形的纹饰,甲身髹漆,用以保护漆器内部胎体,使之更为坚固,延长其使用寿命,同时又具备了装饰效果,使之具有外形之美。
怯卢文木简:
- 出土地点:新疆尼雅保护区13号遗址
- 尺寸:牍宽:21.3cm 牮高:10.5cm
- 检宽:16.3cm 检高:10.5cm
- 首次在怯卢文中出现,其意义非凡。
合金铜嵌宝石观音立像:
- 时代:元
- 高:50厘米
- 重:4.55 公斤
- 此文物从残缺的外形看这尊佛像为十一面 观音像,质地为合金铜且镀金,工艺精良、 制作精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