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东北部,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古老城市。它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在公元256年由蜀汉丞相诸葛亮主持修建。它的设计巧妙地解决了水资源分配问题,通过引水灌溉、排洪防灾等手段,实现了区域间的水源共享和生态平衡。都江堰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历史上,都江堰曾多次遭受自然灾害的破坏,但都被后人修复和重建,使其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都江堰已经成为了一个集自然风光、文化遗迹、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都江堰市
都江堰市,四川省辖县级市,由成都市代管,1988年5月,灌县撤县设市并更名为都江堰市。成都到都江堰的距离约为50公里,有城际列车直达城区和景区,都江堰市因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简称“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因堰而起、因水而兴的城市;在新石器时代就是古蜀先民聚居的地区,是古蜀国的发祥地之一。都江堰—青城山在民国时期就列为川西风景名胜区。都江堰市坐拥青城山—都江堰、大熊猫栖息地两处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灌溉工程遗产。
灌县古城的东门宣化门,是5.12大地震后恢复重建的,作为灌县古城的标志性建筑,笑迎八方来客。我们为了游览都江堰景区和古城方便,就住在古城里。
灌县古城宣化门
灌县古城宣化门
灌县古城宣化门
灌县古城西街
灌县古城西街
灌县古城西街
灌县古城西街明城墙
在古代灌县为“川西锁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西街乃茶马古道起点,西关为通往松茂地区的咽喉要塞。唐代大中十年(856年),剑南西川节度使白敏中在城西修筑了玉垒关,以防吐蕃入侵。唐宋时,县城无城墙,以巨木为栅,后永康军判官刘随率众环植杨柳,使相连属,以为城界。明太祖洪武年间,缘山傍水,筑土为墙,弘治中期,知县胡光在土墙外包砌条石,今存宣威门、玉垒关和西街数百米古城墙残垣。
灌县古城西街明城墙
灌县古城南街
灌县古城南街
南街
南街
南街
灌县古城南街尽头是南桥
南桥原名为“普济桥”,曾多次损毁,1958年经洪水冲毁后,1959年重建,更名为“南桥”,现存南桥是1979年修建,桥头阔面三间,牌楼式三重檐桥门厅型,屋面为筒瓦屋面,泥塑各类脊、瓜角、走兽、人物等,桥头有木雕、吊爪、龙头、过江花板、木雕挂落等,古色古香。被誉为“天府第一桥”“西蜀第一桥”“雄踞江源第一桥”。
南桥
南桥
南桥
南桥
岷江
南桥
南桥
南桥
当地政府为了发展旅游,真是挖空心思动足了脑筋,用这种蓝色灯光打亮岷江,美其名曰“蓝眼泪”,成了游客必去的网红打卡地。
岷江
岷江
岷江
岷江
岷江
南桥
岷江边
岷江边
灌县古城仰天窝
灌县古城仰天窝
灌县古城仰天窝
灌县古城
灌县古城清真寺
清真寺位于古城区南街,始建于明末,清初重建。占地面积1445平方米,建筑面积1064平方米,大殿为木结构,三重檐四角攒尖顶穿逗梁架,进深4间,21.4米,高9.5米,石作素面台阶,有垂带路跺,是以礼拜堂为中心的四合院建筑,礼拜堂所悬挂匾额“世守良规”为清果亲王题书。该寺为回族同胞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灌县古城清真寺
灌县古城清真寺
灌县古城清真寺
灌县古城清真寺
灌县古城文庙
灌县古城文庙
灌县古城文庙
灌县古城文庙
灌县古城文庙
灌县古城文庙
灌县古城文庙
灌县古城文庙钟楼
灌县古城文庙鼓楼
灌县古城文庙
灌县古城文庙
灌县古城文庙
灌县古城文庙
灌县古城文庙
灌县古城文庙
灌县古城文庙
灌县古城文庙
灌县古城文庙
灌县古城文庙
灌县古城文庙
灌县古城文庙
灌县古城文庙
灌县古城文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