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土地
湘西游记…大结局(10)不能忘却的地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地和飞虎队的故乡和现在最长的风雨桥
游完黔阳古城搭车到芷江时侯还早,放下行李就奔芷江风雨桥,介绍说这个风雨桥是世界最长风雨桥,有吉尼斯纪录证明。酒店离风雨桥很近走着几分钟就到,这是特意选的地方。
风雨桥这边最热闹,健身K歌跳舞游乐场互相绵延着直到桥头。一座大犀牛雕像站在这里,雕像下有个石碑上面写着:雪峰山战役遗址。
湘西会战,也称“雪峰山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最后一次会战。因不堪中美空军对日军特别是对日本东京的袭扰,1945年4月,日军第20军司令官坂西一良指挥6个师团八万余人在空军支援下向湘西发起进攻,誓要荡平芷江机场,中国陆军总司令合盈钦指挥约9个军20万人经过55天激战,消灭日寇近三万人。自此,日本军队再无力发动进攻,机场安然依旧,龙津风雨桥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龙津风雨桥象一条苍龙横卧在潕江两岸,浩荡的江水穿过桥洞浅起朵朵浪花好象游龙吐水,因此人们叫它龙津风雨桥。围绕这座桥流传了很多故事:芷江两岸因潕江水势浩大,人们来往困难,以舟摆渡经常发生事故,甚至船毁人亡。明朝时有个心怀慈悲的僧人法宽立志修桥,四处奔走募得白银一万多两,粮十一万担,使芷江成为客商行人汇聚的中心,人称黔楚咽喉,湘西第一要道。
一场洪水把桥冲毁,后又有当地官员带头捐款重新修复风雨桥;清康熙年时又被大火烧毁。这以后,大桥反复经受水、火、甚至战乱的考验。
抗日战争时期,湖南湘西地区属大后方,芷江又建有盟军空军基地,龙津风雨桥承担着重要战略物资输送任务,自然是日军轰炸袭击重点,最多时每日有二十多架飞机轮番轰炸。然而屡次毁于水火灾害的大桥在日寇面前岿然不动屹立不倒,成为当地奇闻传为美话;据说有个镇海犀牛护佑大桥平安,潕江发多大水也淹不了它,然而在大跃进时犀牛被砸碎炼铁了。后来,人们在桥头又仿造了一头犀牛继续守卫大桥。
可是,几百岁的大桥毕竟老了,九六年芷江政府决定翻建龙津风雨桥,掌管工程技术的是两位没有任何文化背景的老匠人,靠着祖辈传下的修风雨桥的技术和一把刻有尺寸的三尺棍,出色地完成了施工任务。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桥上成百上千的脚柱、悬柱、枋、檩、凳、栏杆、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均以榫卯相衔不用一钉一铆严丝合缝。新修建的风雨桥全长246.7米,宽12.2米,整个风雨桥全木架构无钉无铆,按传统工艺古法施工,仿明建筑民族风格,气势宏大被吉尼斯纪录记为世界第一大风雨桥。如今,这里是人们安乐祥和,歌舞升平的地方。
芷江还有个剿匪牺牲烈士纪念塔,离酒店不远。瞻仰一下,新中国的成立离不开这些英雄。
芷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地,地方就在芷江机场附近。不宽的路面朴素的大门,要不是有游客和大巴车在这儿,你很可能就滑身而过奔更大的去处走了,其实这里就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地旧址。
一座高大白色四柱三间两层“血”字型的石牌坊,坊额正中写着:受降纪念坊(書写人不详),还有三个小坊额分别是(石阶讲)题书的:震古铄今布昭神武(書写人不详),里综任题书的:武德长昭。石碑正面立柱上两幅对联写的是:克敌受降威加万里名城揽胜地重千秋(石阶讲题)得道胜强权百万敌军齐解甲,受降行大典千秋战史纪名城(孙课)。纪念坊背面门额同样位置写的是:蔚为国光(書写人不详),丕拯天声(書写人不详),光昭史绩(書写人不详),背面立柱有两副国民党高级将领题写的对联,陆军中将,湖南省主席王东原题写:潕水明山祥启中兴永誌受降三楚地,国家民族奋平外患还期耀德五州畔;我武自维扬沧海依然归禹弓,受降行大典神州从此靖烟尘(书写人不祥)。上面中央位置的碑面上写的是“让和平永奠”的颂文,由于碑石破损颂文只剩二百零六字(書写人不详):“睦邻柔远,扶弱继绝,斯为帜志。清季甲午以还,东邻日本,肆蚕食野心,强偂我台湾、琉球,而东北数省亦浸假受锉见告。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肇衅,我最高统帅国府主席蒋公曾宣示:和平未到绝望,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绝不轻言牺牲。忍让为国,于兹可觌。然敌未悔祸,骄逞其兵,以三月即可亡我。我为所迫,遂起全面抗战,顾敌侈志,欲争霸环球,微仅在我一国已也。既美英苏各友帮与我同盟,德意瓦解,敌又以湘西之战失利,本土为美弹所震,乃袒服请降。时中华民国三十四年……”
受降坊是一九四六年芷江县政府提议修建,至一九四七年建成,由于经济窘迫建的很简陋。动乱时被砸毁,八五年重建时由于缺乏档案资料出现很多谬误,特别是坊记“让和平永奠”石碑,残破丢失只剩一半即二百零六字,实在可惜。后为还原历史真貌,二O一0年重建,根据史料撤换了坊上错误的对联、书写人名,对实在查不到真迹的宁肯空白,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对联的书写人、碑文是空白的原因。网上流传的河映钦长联:及芷江县长杨化育题“受降纪念坊”等等是错误的,可以对照几次修建的照片看看。
受降纪念坊旁边还围着十几块小石碑,醒目的是重刻的“让和平永奠”碑。人们轻轻走向坊前驻足、静默端看。穿过纪念碑继续向前走有一不高的山坡,登上“和平台阶”,山顶上是座四角篡尖的受降亭,这是二0一0年重修纪念坊时增建的,亭上对联采撷自当时芷江街头庆贺对联:废止千年末有之胜利,开启万世永久之和平。
亭内石碑刻的是日本(田里黄)呈献给中国蒋总统和陆军总司令河应钦的投降书,主要内容是:“降书:一、日本帝国政府及日本帝国大本营,已向联合国最高统帅无条件投降。
二、联合国最高统帅第一号令规定“在中华民国(东三省除外)、台湾与越南北纬16度以北地区内之日本全部陆、海、空军与辅助部队,应向(讲韦院长)投降”。
三、吾等在上述区域内之全部日本陆海空军及辅助部队之将领,愿率领所属部队向(讲韦院长)无条件投降。
四、本官当立即命令所有上第二款所述区域内之全部日本陆、海、空军各级指挥官及其所属部队与所控制之部队向(讲韦院长)特派受降代表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河应轻上将及河应轻上将指定之各地区受降主官投降。
……后略五条
签字人: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陆军大将冈村宁
碑文最后是日文碑刻
裕仁签发投降书
盖印:田黄玉壬
昭和二十年八月二十四日
受降纪念坊是华夏大地唯一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的标志性建筑,被世界称为“中国凯旋门”,或“中国第一血”。
下山来左面是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右面是座天坛型的湖南省抗战纪念馆。
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前面是伟人手书“人民的胜利”碑,,“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匾额是赵朴初题书。馆里有大量的历史图片表格实物及再现场景,仔细看看一定有很多收获。
从馆里出来沿道路走就是受降园,里面是三座品字型排列的兵营式木构排房,一律是明廊后窗黑色,左面木房是陆军总司令部及会议室,右面房是河映钦司令部办公室,办公室内挂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和“知足常乐”的座佑铭。中间打横的木排房就是当年的受降典礼会场。会场门上写着“中国战区受降典礼会场”门两旁分别是两幅“和平、永奠”斗方。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一日下午四点受降仪式就在这里举行。
里面是品字型三张桌子,投降代表席:藤川国雄今井武夫桥岛芳雄横位(翻译)木村辰男
正面受降代表席:冷欣(陆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萧毅肃(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柏德诺美军准将,中国驻印远征军参谋,横面(翻译)王武
中间横桌上:受降代表席:美、英、苏(空位)
奇巧的是在受降当天芷江的天空还是艳阳高照晴空朗朗,受降开始时西边的米公山头忽然降了雨,仪式结束后在东方的云幕上出现一道七色彩虹。《宁远日报》的记者易君左在报道中写道,那天“一个外国记者伸出拇指,说:中国的虹,中国的吉祥”
此后,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标志着二战结束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主甲板上举行。9月9日上午,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中国首都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至10月25日中;华民;国;政府;
您的浏览器暂不支持播放,我们将尽快解决,建议使用Chrome或FireFox浏览器查看
在台湾举行的受降仪式,中国大地上共举行十六场受降仪式,这些受降仪式都离不开在湘西芷江奠定下的基础。芷江受降,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帝国向中国政府中国人民的第一场投降仪式。因此,八月二十一是日本向中国人民的投降日,九月九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其实原定的受降地点是在江西玉山机场,谁知玉山连降暴雨,飞机无法降落,于是受降地点改为芷江。送择芷江的依据一是芷江拥有曾让日军闻风丧胆的当时远东第二大军用机场——芷江机场;二是芷江是抗战时保卫陪都重庆的军事重镇,驻扎有大量军事机构、精英部队和最先进的空军部队;三是芷江是抗日战争最后一战芷江保卫战(即湘西会战或称雪峰山会战)的战略总部;四是当时的中国陆军总司令部设在芷江。其实还有个原因就是江西玉山远在日军占领区,短时间内中国军队难以调集,且日军尚有百万,冈村宁次气焰还很嚣张。
从受降园再向前走是和平广场和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馆上那座特别象天坛祈年殿的建筑叫太和塔。和平广场上有座中国军人塑像,塑像上方正有一驾战机掠过,这是芷江航空军校的学员正在操练。
芷江机场里面有个景点,是飞虎队纪念馆,当年芷江机场是陈纳德将军率领的飞虎队大本营。里面有塔台、值班楼、宿舍、俱乐部等当年的建筑,还有飞虎队群英塑像和陈纳德将军像,草坪上还有很多大石碾,这是当年中国民工修建机场时用的,石碾后是一座飞虎队纪念亭。芷江,今后会更美、更好。
参观完飞虎队纪念馆,长沙、张家界以及湘西游的十八天行程就结束了,这趟行程有些辛苦,整理照片制作视频还不知得多久呢。该回家了,飞机就在身后的机场上停着。
还有点时间在机场上再转转,芷江机场的风景很不错呢。
二O二三年十一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