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跨八省十七天的川鄂自驾游终于开始。从四川省巴中市出发,途径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路欣赏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多元文化的风情。,,抵达恩施后,我感受到了这里的宁静与神秘,绿意盎然的山峦、清澈见底的溪流以及热情好客的土家族人民,都让我深深着迷。接下来的一周里,我们将前往其他省份,继续我的旅程。,,这是一次难忘的旅行,我期待着下一次的探索和发现。
米仓山彩林
秦岭南北气候的确差异很大,我们的前半程均在秦岭以北,天公作美,一路晴好,但来到汉中次日就遇上此行的第一场雨,而且整整下了一天,本来想去50公里外的勉县,拜谒武侯墓和武侯祠,现在只好临时取消。我们计划的下一站是光雾山红叶,位于川北巴中市的南江县北部,2018年成为世界地质公园,但最好的观赏季节还是每年秋季,这里的红叶面积大,气势壮观,色彩丰富,被誉为“亚洲最长红毯”、“中国红叶第一山”,《国家地理杂志》将其评为最美红叶拍摄地,一般红叶以红色为主,而光雾山的红叶颜色呈梯次变化,蓝、绿、黄、橙、红多色杂陈,有水青冈、枫树、椴树、蔷薇科等40多个品种,这是其他红叶景区无法相比的。光雾山景区很会做工作
米仓山彩林
米仓山彩林
最近还在汉中设立了接待中心,虽然景区位于陕川边界川北一侧,但汉中也有旅游直通车前往,景区官网的宣传更是不遗余力,入秋后不断通报红叶指数,其中红叶指数35—60%为2级,处于叶片红黄与橙红之间,是适宜观赏期;60—95%为3级,全部是深红、暗红或紫红色,是观赏红叶的最佳时期,据景区官网称:10月20日达到最佳观赏时间,比往年略有提前。我们避开了游人较多的周末,提前买好第二天的旅游直通车票,早上8点在汉中站东侧客运枢纽站上车,南下70公里历时1个半小时,翻过两省交界的分水岭即到。原以为光雾山和米仓山为同一景区,实际上各卖各的票,而我们下车地点为米仓山,距光雾山还有8公里,考虑到光雾山仅有燕子岭一处可看红叶,山上新建的索道11月初才能运营,而米仓山红叶景点较多,也无需爬山越岭,我们将错就错,直接进入米仓山景区
米仓山彩林
米仓山彩林
米仓山的范围比甘山大多了,景区面积401.6平方公里,其中300多平方公里都是集中连片的红叶景观,英、德、法、美国和加拿大的植物专家曾前来考察,把这一景区称为“金区”,把红叶称为“金叶”。米仓山景区具体分为桃园、大坝、十八月潭3大块,观赏红叶的主要地点在香炉山、黑熊沟、兰沟桥和天然画廊一带,第一阶段看五彩斑斓,第二阶段看层林尽染,第三个阶段看万叶飘丹,时间达一个多月之久。10月中旬时景区官网称:根据树种、天气和海拔高度不同,从山顶依次变红,其中香炉山红叶指数已达到3级,天然画廊、兰沟桥、黑熊沟2级,但网友说香炉山顶在国庆后最先红,10月20号基本掉光,贾郭山和天然画廊一带以10月25日左右为佳,而十八月潭在10公里外,红叶要等到11月以后。
米仓山导游图
我们从铁炉坝游客中心坐景交车上山,翻过山顶垭口就可看到美景,周围山峰五彩缤纷,仿佛打翻了画家手中的调色板,但这里未设站点,景交车并不停靠,美景一掠而过,在车上根本无法拍照,我认为应在垭口建一观景台,作为景交车停靠的首站,并向前、后坡延伸两条栈道,游客在此也能流连一阵,现在则把这些好景都浪费了
山顶垭口美景
景交车奔驰14公里后停在第一站天然画廊,我们沿栈道走进一片金色的水青杠林,树木高大,主干笔直,抬头仰望蓝天下黄叶金灿灿,美不胜收,非常漂亮,是米仓山最佳红叶观赏地之一,因此这里游人如织,挤满了栈道,但此时的青杠林大都不红,主要为金黄色,而且“天然画廊”这个名称也不确切,没有体现金色青杠林的特色。
天然画廊
天然画廊
天然画廊
天然画廊
天然画廊
天然画廊
天然画廊
天然画廊
天然画廊
天然画廊
天然画廊
天然画廊
天然画廊
天然画廊
天然画廊
天然画廊
天然画廊
天然画廊
天然画廊
天然画廊
栈道向下1公里至坡下的上车点,再坐景交车6公里至大坝换乘中心,此处还有两路景交车,一路去兰沟桥,一路去黑熊沟和香炉山,我们到此不下车直奔10公里外的香炉山,这里上山有索道,但要单独买票,票价150元/人,我们远望山上几乎没有看到红叶,再询问刚下来的游客人,得知山上红叶并不多,遂放弃了这个景点。沿林间栈道向外走800米,就是黑熊沟的入口,这里至黑熊沟的出口约2.6公里,有一条小溪始终相伴,但路程的前半段几乎无景,沿溪走了半个多小时,在看到一座桥时美景开始出现,虽然仍以黄叶为主,也有少量红叶,
黑熊沟
黑熊沟
黑熊沟
黑熊沟
黑熊沟
黑熊沟
黑熊沟
黑熊沟
黑熊沟
五彩斑斓,令人惊艳,这里还有瀑布飞流,山水结合,相得益彰,红叶与溪水的高颜值可以满足你对秋日的所有幻想,真是万水千山走遍,风景这边独好,因此,这里游客云集,人声鼎沸,我们的米仓山之行也达到了高潮,但黑熊沟这个名称太原始、太粗野,也没有道出其妙处所在,这一带前后有三座小桥,是黑熊沟的精华地段,我认为可将其命名为“三道桥”。我们在此拍照了半小时,前行距黑熊沟出口已经不远,
黑熊沟
黑熊沟
黑熊沟
黑熊沟
黑熊沟
黑熊沟
黑熊沟
黑熊沟
黑熊沟
黑熊沟
黑熊沟
黑熊沟
黑熊沟
黑熊沟
黑熊沟
黑熊沟
黑熊沟
再坐景交车8公里回到大坝换乘中心,改坐前往兰沟桥的景交车,但行驶到3公里处就停车了,剩下的路段全靠步行,我们沿公路走了2公里,基本没有什么景观可言,据说还要再走3公里才能看到红叶,于是花50元雇了小面包车往返,我认为景区这种设置不妥,既然已建成可通车的公路,就应当将景交车的终点设置在5至7公里处,距离红叶地带更近些。兰沟桥的红叶大部分在对岸高山上,只能隔着小溪远观,据景区工作人员说,再迟一周景观更佳,届时山上的叶全红了,所以我们还是来早了。
兰沟桥
兰沟桥
兰沟桥
兰沟桥
兰沟桥
兰沟桥
兰沟桥
在米仓山游览了7个小时,按约定下午4点半回到车上,今天虽然未去成光雾山,看红叶也变成了看彩林,但“歪打正着”,收获不小,其中尤以天然画廊和黑熊沟“三道桥”为佳,值得到此一游,兰沟桥则比较一般,存在的主题问题是景区官网的红叶指数通报明显不准,11月底才是观赏米仓山红叶的最佳时期。由于景区预报的误导,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今天虽然不是周末,游人仍然很多,据说周末时更加拥挤,后来这里也发生景交车严重不足的情况,景区还在官网发文致歉,并承诺明年可再免费游览一次,而米仓山至光雾山的区间车也于几天后开通了。
兰沟桥
兰沟桥
兰沟桥
兰沟桥
兰沟桥
兰沟桥
兰沟桥
兰沟桥
兰沟桥
兰沟桥
剑门关·翠云廊
从汉中坐动车45分钟至四川广元,此去剑门关站动车仅需14分钟,对我们来说坐动车去景点还是首次,前往剑门关景区可坐站前地下层的7路公交,在入口处还有专人引导。今天坐动车来游览的人不少,一辆公交很快坐满,又临时加开一辆,去景区的7路公交是按座位数上客,不允许站人,20分钟后到达7公里处的剑门关景区北门。剑门关景区范围很大,设有北、南、东三个大门,东门在山顶上,北门、南门在108国道边,三门之间有景交车相通,景区游览内容很多,精华是南面的关楼和北面的鸟道,具体走法有多条线路可以选择,
剑门关景区导览图
网友称最佳方案是北进南出,即一号索道→鸟道→梁山亭→石笋峰→一线天→南门,这条路全程不走回头路也不绕路,所有主要景点都可游览到,全程基本上都是下坡,而且返回时7路公交从南门始发,北门不上客,北进南出的确是个好建议,我们也是这样走的,但不去山顶的梁山寺,也不爬需要身穿专业攀岩装备、由专业教练引导的猱道。我们进北门后先登上一处观景台,在此仰望上方危崖绝壁高耸,攀登猿道的人小如蝼蚁,此绝壁位于剑门关东侧,长近5公里,均高300多米,最高处达500多米,是7000万年前白垩纪时代地质运动留下的自然奇观。
猿道
猿道
我们坐1号索道上山,至鸟道、猿道的三岔路口,向右就是长约900米的鸟道,这是一条只上不下的单行道,只能从仙女廊进仙女桥出,在上方出口处有牌子明确禁止下行,而且就难度而言上行更安全,下行更难走。鸟道入口有牌子禁止60岁以上或高血压、低血糖者上去,实际上执行得并不严格,但这里有景区工作人员对攀登者办理实名预约手续。鸟道的前段基本是上行,虽然石阶陡峭,但外侧有林木遮挡,还感觉不到什么惊险,
鸟道
鸟道
鸟道
鸟道
鸟道
北面悬崖上传来猿道攀登者的呐喊声,那里的确比较险峻,上山的多为年轻人,但有的女孩爬一半腿软,卡在那里不上不下,堵住了后面人的路,其实古人走的是山下谷底,鸟道、猿道都是现代开发的旅游项目。鸟道的后段基本为平路,但外临千丈绝壁,恐高者步履艰难,半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仙女桥出口,这里是个三岔路口,向上是去梁山寺,向下是去梁山亭,路边有个小卖部,也是一处休息站,我们也在此稍事休息吃个午饭,
猿道
猿道
鸟道下是猿道
鸟道
鸟道
鸟道
鸟道
鸟道
此后向南一路下坡,虽然比较轻松,但沿途基本无景,我们一直走了40多分钟,终于看到三岔路口的梁山亭,向右下行不远就是石笋峰,在此左拐向南过一线天路口就到山下了,路牌显示此去关楼还有5.7公里,这也是一段不短的路程,而且途中也基本无景,但景区各路口均有明确的指示牌,包括方向、距离都很清晰,游客不用问路也不会走错,半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关楼,此处人流汹涌,熙熙攘攘。
梁山亭
石笋峰
石笋峰
石笋峰
石笋峰
这里位于大小剑山的断点处,两山夹峙,地势险要,峡谷北坡陡峭、南坡渐缓,两侧的每座山峰都拖着长长的脊背,但峰的另一面却是千仞峭壁,此关始设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此垒石为关驻军把守,《三国演义》中有80多处都与这里有关,三国时姜维将防守工事筑在此,紧闭关门使钟会的13万大军无法南进。此后剑门关成为历代军事要塞,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为蜀北屏障、两川咽喉,为金牛道入川的必经之道,关楼屡毁屡建,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但在冷兵器时代的上百次战争中从未被正面攻破,但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对剑门关守敌实施包围,经过血战攻克了未曾有失的剑门雄关,歼灭敌人3000多。
剑门关(北侧)
山势险要
山势险要
姜维群像
剑门关在古代就已著名,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不朽诗篇,杜甫《剑门》曾诗曰:“唯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李白在《蜀道难》中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更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惊叹。宋代诗人陆游从陕南到成都任新职,路径此地曾留下一首七绝《剑门道中遇微雨》,后两句是:“此身合是诗人味,细雨骑驴入剑门”,但1935年修川陕公路时关城被全部拆毁,仅存一块长方形“剑门关”石碑。1992年重修的关楼位于现在看到的新关楼对面,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又使其严重受损,现为2009年在清代关楼的原址上重建,高近20米,气势恢宏,此去景区南门不远,而且都是平路。
剑门关(南侧)
我们在此游览了3个小时,下午2点半走出南门,左侧高台上是7路公交终点站,还有发往翠云廊的黄色小巴,很快来到距剑门关南门10公里的翠云廊。翠云廊是以险著称的剑门蜀道的一段,位于位于剑阁县和梓潼县境内,为古蜀道主干线的金牛道北段,以剑阁城为为主体部分,共分南、西、北3段,东南至阆中,西南至梓潼,向北至广元昭化,总长近300里,清代曾号称“三百长程十万树”,如今也还有古柏8千多株,其中多为三国时期巴中太守张飞率兵所种,时间为建安二十年至章武元年(公元215—221年),故被民间称为“张飞柏”,
金牛道示意图
张飞塑像
北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宋仁宗下诏在此进行第二次大规模植柏,这也是有历史可考的由皇帝下诏种树的事例,因此这里也有一些宋柏,树龄高达近年了。翠云廊以剑阁至阆中的南段最密,沿途40多公里达4千多株,最大的须8人合围,小的也要3—4人方可抱拢,是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景区仅是其中的一小段。
古蜀道示意图
翠云廊导游图
这里古木参天,林木森森,古柏多以三国人物命名,其中有一株酷似张飞被直接命名为张飞柏,柏分三枝象征刘、关、张被称结义柏,当年刘备始设剑阁县治地在此,树抱汉砖故称“汉砖柏”,蜀被魏灭后刘禅被迁往洛阳,途中曾在树下避雨故名“阿斗柏”,还有树形如诸葛亮鹅毛扇的“羽扇柏”等。在别处看到一棵大几百年的古树都很稀奇,但这里上千年的古柏举目可见,比比皆是,每株都是一道风景,
翠云廊
翠云廊
翠云廊
翠云廊
翠云廊
翠云廊
张飞柏
结义柏
阿斗柏
汉砖柏
羽扇柏
其中最著名的“剑阁柏”高27米,胸围3.64米,树龄已有2300年,而且干如松、皮如柏,专家认定为柏树珍稀新种,全世界仅有一株,因在剑阁县首次发现,故定名为“剑阁柏”,2018年被评为中国最美古树之一,2020年又被评为四川“十大树王”。我们在翠云廊游玩1个多小时,回到景区门口已有黄色小巴等候,剑门关、翠云廊的交通配套条件比前几年大有改善,网友说前几年火车站前往剑门关的7路公交半小时一班,现在是人满即开,无需等候;前几年从剑门关去翠云廊要坐去普安方向的车,大约40分钟一班,有时只能打的,现在有专门开往翠云廊的小巴,回程的动车也很多,下午6点回到广元,交通非常方便。
剑阁柏
剑阁柏
翠云廊
翠云廊
翠云廊
翠云廊
翠云廊
翠云廊
翠云廊
广元千佛崖·皇泽寺摩崖造像
上午前往广元城北的千佛崖,景区位于嘉陵江东岸,大门上的3个字就很特别,其中第3字为“厓”,少了一个“山”,经上网查询,“厓”为非常用字,音读“yá”,意同“崖”。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金牛道遗址,为古代四川至中原的官道,三国时期金牛道就从千佛崖前经过,以后渐成南北通衢,历代皆循千佛崖以行,行旅往来不绝,至今已经超过2300多年的历史,现在江嘉陵对岸则为高铁线路,过往动车不断。千佛崖为四川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摩崖造像始于北魏时期,兴盛于唐朝,止于清代,历经长达1500多年,
千佛崖大门
金牛道遗址
“文保”碑
千佛崖造像在初、盛唐之际达到了巅峰,在高45米、南北长400米的峭壁上布满了造像龛窟,其特点是体量小,分布密,重重叠叠,密如蜂房,最多处达13层,通过陡峭的铁梯上行,可逐一观看各个洞窟,有些地方仅容一人通行。据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碑文记载,全崖造像有17000多尊,但1935年国民政府在修筑川陕公路时造成较大破坏,一半以上摩崖造像被毁,现仅存950多龛、大小造像7000多尊,其中最早的是大佛窟和三圣堂,均开凿于北魏晚期,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龛窟多处达13层
佛像近照
通过陡峭的铁梯可以上行
通过陡峭的铁梯可以上行
通过陡峭的铁梯可以上行
重重叠叠,密如蜂房
重重叠叠,密如蜂房
重重叠叠,密如蜂房
重重叠叠,密如蜂房
重重叠叠,密如蜂房
重重叠叠,密如蜂房
景区大门的3个字取自此处
主要洞窟有大佛窟、莲花洞、大云古洞、牟尼阁、睡佛龛、持莲观音窟、菩提瑞像窟、卢舍那佛龛、藏佛洞等,这些代表性洞窟多为来自长安、洛阳的官员开凿,代表了两京地区佛教石刻艺术的流行风尚和艺术水平,中心坛背屏式洞窟更是独步国内,景区有一幅示意图标出了重点龛窟分布情况,游人可以按图索骥,但经历千年风雨侵蚀,不少小窟佛像已风化,有的大窟内佛像头已不翼而飞。
重点龛窟示意图
有些小窟佛像已风化
有些佛像头不翼而飞
有些佛像头不翼而飞
这尊佛像左手已缺失
大云洞居于千佛崖中心位置,以此洞为中心摩崖造像分南北两段,此洞位于半壁之上,高3.7米,宽5.6米,深9.4米,是千佛崖规模最大的洞窟,龛内正中弥勒佛立像高2.38米,据说是武则天的化身,后壁龛中二圣为李治、武则天,中国传统应男左女右,而该二圣的排列则是女左男右,两侧有弟子、菩萨、力士、天王、神王、供养菩萨各2尊,左右两壁还有各4排148尊莲花观音像,共计造像234尊,为剑南道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韦抗所凿,开凿时间为唐开元三年至十年(公元715年—722年)。
大云洞
大云洞
后壁龛中二圣(武则天)
后壁龛中二圣(李治)
左右壁莲花观音像
大云洞
莲花洞位于南段底层,也是千佛崖规模较大的洞窟,因窟顶浮雕双层莲花而得名,开凿于北魏晚期,武周朝(约公元690—697年)时曾进行改凿,窟内有阿弥陀佛、释迦佛、弥勒佛,因为武则天曾宣称自己是弥勒佛转世,故此窟打破常规,以弥勒佛居中。南段还有大佛窟,内造一佛、二菩萨3尊大佛像,其中主佛高4.1米,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可惜有2尊头部已完全风化,仅右侧头部尚存。
莲花洞
大佛窟
北大佛开凿于唐初,窟内是造弥勒大佛和二弟子像,其中弥勒佛高4米,为嘉陵江流域开凿时代最早的弥勒大佛。南段上方的第806窟开凿于初、盛唐之交,窟内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背屏浮雕天龙八部,但右侧的胁侍菩萨像更吸引众人的目光,只见她面颊丰满,眉眼细长,嘴角微翘似在微笑,手执长茎莲花栩栩如生,此窟也被景区命名为“持莲观音窟”。北段的三圣堂为敞口方形平顶窟,三壁开三大龛,龛楣浮雕二龙,龙尾交缠,龙首反顾,其造像风格和题材近于大佛窟,但我没有找到此窟。
北大佛
第806窟
持莲观音像
在此我们游览了1个小时,然后前往嘉陵江西岸的皇泽寺,这是中国唯一的武则天祀庙,武则天生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并在广元生活了14年,所以广元市的宣传口号是“女皇故里,魅力广元”,火车站前还有一座高大的凤凰塑像。皇泽寺原名乌奴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相传是为了纪念李冰与父子,因武则天时期用施脂粉钱重修,后取“皇恩浩荡,泽及故里”之意改名皇泽寺,这里有武则天唯一的真容像,据说与其本人的容貌十分吻合,但看上去并不美,而且现有的大门、则天殿、二圣殿、大佛楼等多为现代新建,我们到此主要是游览摩崖造像,此地的造像始凿于北魏晚期,历经北周、隋、初唐、盛唐的不断雕凿,至中唐时期趋于衰落,持续时间300多年,
凤凰塑像
皇泽寺
二圣殿
二圣像
则天殿
武则天唯一的真容像
现存造像57窟龛、大小造像1203尊,主要分布在大佛楼、写心经洞、五佛亭等处,重要洞窟有12、13、15、28、38、45、51、55、56号等洞窟,其中12、13号窟为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武则天父母武士濩、杨氏所开。皇泽寺摩崖与千佛崖同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郭沫若曾赋诗赞曰:“广元皇泽寺,石窟溯隋唐。媲美同伊阙,鬼斧似云岗”,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游览了最为壮观和精美的大佛窟和中心柱窟,其中大佛窟(第28号窟)高6.86米、宽5.55米、深3.6米,是皇泽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石窟,开凿于唐代中期,窟内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龛口为二力士,窟室后壁浮雕人形化天龙八部护法神像,是我国初唐时代佛教造像艺术的代表作品。
大佛楼
第28号大佛窟
第28号大佛窟
第28号大佛窟
第28号大佛窟
大佛窟左侧的中心柱窟(第45号窟)开凿于北魏晚期,方形平面,平顶略弧,是皇泽寺年代最早的造像,也是四川地区唯一的中心柱窟,其中央为一完整方柱,也是一座造型精美的经塔,分上下两层,每层四面开龛,龛中为一佛二菩萨,窟内三壁开三大龛,但造像为后代改凿,均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上部再饰以千佛,这种中心柱窟在敦煌、云冈石窟较为常见,规模也更大。告别皇泽寺前往广元站,我们坐下午2点的动车南下重庆,本想在重庆住一但天气预报显示过两天要下雨,故临时改变计划,在重庆北站中转向东,到湖北恩施已是晚上8点多了。
第45号中心柱窟
屏山大峡谷
恩施前几年我们曾来过,游览了七星寨和云龙地缝,但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曾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地方”,恩施的景点资源极为丰富,曾仅一日游的线路就有十几条,此次我们计划去的是屏山大峡谷。峡谷类景观我们去过很多,屏山大峡谷景区拥有多条峡谷,集险、奇、秀为一体,龙渊峡、躲避峡、雕崖峡如刀削斧劈屏立,夏季气温不超过30度,非常适合避暑度假,其中有一条峡谷地理位置十分偏僻,传说古时候村民为了避战乱而躲进这条峡谷,由此得名躲避峡,其最大的亮点在于水,由于该地区生态保护良好,植被丰富,加上各路水系大多经过坡立谷地貌的多层过滤,水质均达到国家一级水平以上,特别是深处达20多米的躲避峡内,连绵18公里的溪水处处清澈见底,恍如世外桃源的仙境,一滩绿水清澈见底,
漂浮船(网络图片)
小船飘在水上好似悬浮在空中,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见上图),马来西亚的仙本那以海水清澈见底,泛舟水上如太空行船而闻名遐迩,所以这里被称为中国“仙本那”,央视《航拍中国—湖北篇》也专门介绍了这个网红景点。.位于恩施西南的鹤峰县,属于典型的地质裂缝地貌,屏山是此地一个村庄的名字,因山顶平旷、山侧屏立而得名,很多外地人知道湖北鹤峰这个地名,都是因为屏山大峡谷这个网红景点,阳光下悬浮在半空中的木船照,是每一个游客想要在这里留下的最佳影像。屏山大峡谷一带地形地貌奇特,东西南北仅有龙渊峡、手扒岩、铁锁桥、七丈五这4条险道与外界相通,峡谷南北长近20公里,东西宽不到5公里,山形变化多样,四周峭壁耸立,溪流环绕,峰峦与河谷底部高差在1000米以上,形成罕见的峡谷和地缝风光。
屏山大峡谷地形图(网络航拍图片)
屏山大峡谷景点导游图
屏山大峡谷距恩施150多公里,原来有恩施至屏山大峡谷的直达车,因疫情取消后至今没有恢复,网上说现在要坐每小时一班车先到鹤峰,再转乘屏山村村通农客,也可乘坐每天只有3趟的5路公交前往,交通较为不便,于是我报了当地旅行社的一日游,恩施这种一日游很多,价格相差不大,旅行社大巴都可到酒店接人,但大部分从6点半开始。我选择这家的主要原因是不用起得太早,7:40点才开始上门接人,交通是比自助游方便,但接完所有人上路时已过8点,虽然走的是高速公路,但下高速后还要再开40分钟,一路上走走停停,吃过午饭进入景区时已近12点,导游要求下午3点集中返回,游览时间只有3个小时,在非旺季不排队的情况下也基本够用。
途中山景云海
景区分为常规游览线路和船进船出两种,前者需从山上栈道走到谷底,全程有1200多个台阶,最后再坐船从水上一线天出去,进出口不在一个地方;后者不走绝壁栈道,坐船从水路进去再原路返回,进出口在一个地方,但要多买一趟船,大部分人选择前一种走法,我们也是如此,进入景区后首先走的是云罡栈道,大家顶着烈日向峡谷深处前行,虽然栈道建于绝壁之上,但走起来并不令人胆寒,途中还可见几处倒挂的钟乳石,这里是喀斯特地貌
云罡栈道
云罡栈道
倒挂的钟乳石
倒挂的钟乳石
走完栈道再从云罡天梯向下,俯看前方谷底碧水如带,但我发现阳光一直未照进峡内,谷底始终笼在山的阴影之中,为了拖延时间我们途中还休息了两次,还在步云台简单吃了午餐,在此仰望刚才走过的栈道和天梯,高悬在万仞绝壁之上,真不知当初是怎么建成的。
云罡天梯
云罡天梯
谷底
谷底
仰望
仰望
仰望
仰望
我们到达谷底时已是下午近1点,这里的水清澈见底,水色堪比九寨沟,有不少人在水上划玻璃船,但右侧最火的网红打卡点—悬浮船处始终没有阳光照到,水底的船影无法体现,但旺季时在此拍照要排长队,每人收费20元,轮到时每人只有2分钟时间拍照,实际是船工用竹竿将小船推出,时间一到就钩回来了。网上说春季是一年之中最好的季节,水质清澈度、阳光、气温以及景区人流量结合得刚好,而夏季是一年中阳光照射区域最大的季节,4—9月太阳光可直射谷底,中午11点半至下午2点半之间光线最好,
水色堪比九寨沟
水色堪比九寨沟
水色堪比九寨沟
水色堪比九寨沟
玻璃船
玻璃船
无影子的悬浮船
但10月下旬后太阳已不能照进峡谷,也就没有水底木船阴影的悬浮通透效果,但也有网友听水边店家说,冬季太阳要在下午迟一些照进谷底,今天是10月23号,现在是下午2点,但阳光只照到水边店家的屋顶,我们询问店员阳光何时能照到水面,店员说现在这个季节阳光照不进来,眼见导游规定的出发时间已到,无奈之下我们只好怏怏离开,而且阳光照不进来再等也没用,未能拍成水底船影的悬浮照片,这是此行最大的遗憾,
浣云桥回望
浣云桥回望
浣云桥回望
只能从浣云桥回望时拍了几张作为纪念。我们前往上船码头,但人多船少,排队很长,半个小时后终于登船,在这里坐船不仅要穿救生衣,而且还要戴上安全帽,据说是为了防御崖上落石,水上一线天的行程虽然只有十几分钟,但令人大开眼界,大饱眼福,只见两侧绝壁直立,最窄处不足1.5米,仅容一船通过,仰望天开一隙,两岸绝壁高耸,景致独特。
水上一线天
水上一线天
水上一线天
水上一线天
水上一线天
水上一线天
水上一线天
水上一线天
水上一线天
水上一线天
下船后拾级上行,穿过一条长长的隧道—傩愿洞,网友说途中有两个洞口,可以俯瞰下方船行经过的水路风景,尤其是第一个分支洞口的美景一定不要错过,但我看比较一般,由于地形限制,只能看到部分。我们上车的地点是公路边的杜宇楼,但这里地势局促,而且又是个拐弯下坡,并不是合适的集中上车地点,
傩愿洞俯看
傩愿洞俯看
下午3点乘旅行社大巴返回恩施,本来在鹤峰县还有一美景,央视《航拍中国—湖北篇》曾作过介绍,在县城以西8公里处的351国道旁有一处雕崖峡谷,每逢大雨过后,对面屏山一侧两条高达200米的崖壁瀑布倾泻而下,开车从雕崖挂壁公路经过时即可见,场面令人震撼,但前几天未下雨,此景今天无法看到。
雨后雕崖峡谷(网络图片)
梭布垭石林
明日还是晴天,应当好好利用,我上网搜索了一下,恩施附近的梭布垭石林不错,于是临时加入行程。梭布垭石林是恩施州第一批开发的自然景点,也是少有的以土家语命名的景区,“梭布”是土家族语“三个”的意思,“垭”则是指两山之间狭窄的地方,多用于地名,梭布垭即三个垭,景区位于恩施市北部的太阳河乡,距城区近60公里(地理位置见下图),前往景区的交通非常方便,可称为景区与交通完美结合的典范,恩施汽车站每半小时一班,人满可提前走,人不满准点发车,回程也是如此,游客没有后顾之忧,司机的服务态度也不错,下车时都会专门叮嘱一番。梭布垭石林形成4.6亿年前的奥陶纪,被称为世界第一奥陶纪石林,地球的地质年代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古生代从远到近又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等,奥陶纪是古生代的第二个纪,位于寒武纪之后、志留纪之前,约开始于5亿年前,结束于4.4亿年前,期间延续了6500万年,比大家熟悉的中生代侏罗纪早了2亿年。
梭布垭石林位置图
梭布垭石林为喀斯特沉积岩风貌,这里群峰错落,奇岩林立,形状各异,千姿百态,现有青龙台、莲花寨、磨子沟、九龙汇4大景点,共大小100多处自然景观,景区总面积21平方公里,规模虽然比云南石林小,但其独特的“戴冠”和“溶纹”景观是云南石林所没有的,也是其最大特色和亮点,曾4次登上央视《地理·中国》栏目。梭布亚是中国最大的“戴冠”石林,这里“石在林间藏,树在岩上长”,植被良好,林木茂密,仿佛给石林截上一顶绿帽,故称“戴冠”,而云南石林刀丛剑竖,石上寸草不生。喀斯特石林有30种以上的表面溶蚀形态,溶纹就是其中一种,梭布亚石林表面大都有规律性横向纹路,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远古时这里是一片海洋,这些溶纹就是上亿年海水长期冲刷形成的,后来沧海上升为陆地,再历经长期烈日灼烤和雨水冲蚀、风化,造就了这种壮观奇景。我们上午9点从汽车站出发,开车的竟是一位戴耳环、穿长裙的时尚大妈,车程约80分钟,直达景区大门。
“戴冠”石林
“溶纹”景观
由于景区都是单线循环,不走回头路,我们坐景交车先到最深处的青龙台入口,这里因此地的青龙寺而得名,其面积之大,景观之丰富居4大景点之首,主要景点有骆驼峰、镇龙玉珠、玉帝天书、廪君靴、田好汉巡山、廪君冠等,其中镇龙玉珠为青龙台的主要亮点,只见下方岩石如青龙盘卧,上方岩石似玉珠孤悬,看上去摇摇欲坠,故又称“推得动的石头”,为梭布垭三大奇石之一。
青龙台导游图
青龙台
青龙台
青龙台
青龙台
青龙台
青龙台
青龙台
青龙台
青龙台
青龙台
镇龙玉珠
镇龙玉珠
我们在此游览了1个半小时,中午12点坐景交车来到莲花寨,右侧入口处可见一巨大的弧形石,这就是典型的溶纹,由此上行就是排列整齐的钟磬石,用力敲击会发出古代编钟浑厚的声响,故又称“敲得响的石头”,也是梭布垭三大奇石之一。中午在休息区简单午餐后,游览步道开始深入地下,狭缝秘境是梭布亚石林的另一大看点,我们的游程也在此进入了高潮,这条天然地缝就是著名的犀牛沟,位于莲花寨和磨子沟的连接处,
莲花寨、磨子沟导游图
莲花寨入口
钟磬石
莲花寨
莲花寨
莲花寨
莲花寨
莲花寨
莲花寨
莲花寨
莲花寨
这是我们迄今为止见到的最为独特的石林地缝,犀牛沟有4个特点:一是长,其全长约400米,而且这只是一条长3公里地缝的一部分;二是深,整条沟最深处达40米左右,向上仰望好似一线天;三是窄,沟的宽度基本上都在2米左右,仅可容2、3人行走;四是直,沟的中间一段很直,可以看到前面很长一段的上行步道。进沟之后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坐井观天”,抬头仰看,天光射入,游人到此都成了井底之蛙了,再向前就是“雄鹰展翅”,上方的天光轮廓仿佛是一只飞鹰的造型。我认为狭缝地径才是梭布垭石林的精华,也是梭布垭景区的最大亮点,即使是著名的云南石林也没有这种独特的景观。
犀牛沟入口
犀牛沟
“坐井观天”
犀牛沟
犀牛沟
“雄鹰展翅”
犀牛沟
犀牛沟
犀牛沟
犀牛沟
犀牛沟
犀牛沟
犀牛沟
犀牛沟
犀牛沟出口
与莲花寨几乎相连的磨子沟倒是比较一般,这里以溶洞和天然石缝为主,主要景点有傩婆石、一线天、响水洞、磨子石等,但我在途中也发现了一些别人未注意的小景,如这块上大下小的“石上石”就很特别,而且两块石头的溶纹与颜色有显著不同,而在一处路边悬崖下有根“藤坚强”,孤立一根沿壁攀援而上直达崖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磨子沟
磨子沟
磨子沟
磨子沟
磨子沟
磨子沟
磨子沟
“石上石”
“藤坚强”
最后我们来到九龙汇,这个景点范围不大,步道成环状,途中有一水波纹的石块名为“龙章凤篆”,但我看更像是一片微缩山水,此类波纹石我们以前从未见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九龙汇最后压轴的为一重磅景观,在绝壁悬崖前出现一处巨大的开放式竖井,据专家考证这是由瀑布水流冲击而成,
九龙汇入口
“龙章凤篆”
九龙汇竖井
现在虽然是深秋时节,但仍可见崖上有涓涓细流飞洒而下,两侧岩石上层层叠叠的横状溶纹尤为突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向上仰望崖顶边际尖突如九龙聚首,又似群龙仰头欲飞,这也许是九龙汇名称的由来,但大部分游客都忽略这个景点,旅行团也基本不来,因此这里游人稀少。
九龙聚首
九龙汇竖井
九龙聚首
九龙聚首
九龙汇竖井
九龙汇出口
我们在石林游玩了4个半小时,下午3点回到景区入口,3点半返回恩施。火车站周边酒店林立,还有一条美食街,半夜时大雨果然来了,天气预报说要连下3—4天,原计划西出重庆前往“石窟之乡”—安岳,现在只能取消了。
美食街
此行为期17天,是我们游历中时间最长、走过省份最多的一次,涉及西北、华北、中原、西南、华中5大区,乍一看似乎范围很大,实际上除内蒙古、甘肃外,其余5个省走的都是两省、三省结合部,而最后的重庆只是过境经停。此行主要的交通工具为动车、高铁,最远的一段也不超过3个小时,路线大致呈两个上下重叠又略有错位的“L”状,其中上“L”均位于秦岭以北,行程基本按原定计划,而下“L”则在秦岭以南,但8天下了两场雨,为此砍掉了2个景点,后来又增加了3个景点,实际游览景点总数为11个。
(全文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