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暂不支持播放,我们将尽快解决,建议使用Chrome或FireFox浏览器查看
古时兰州有八大景,由于种种原因,八大景现在只余一二。
很多人都将它遗忘在了岁月里,但我还是想把它讲给你听。
五泉飞瀑:
五泉飞瀑位置在今天的五泉山,兰州南山皋兰山下有泉五眼,叮咚作响,名曰甘露泉、掬月泉、摸子泉、蒙泉、惠泉。
因五泉之名,其山曰五泉山。
五泉山曾有东西两涧,泉水清幽,涧水飞溅;
瀑布悬空,倾泻而下,清流交错辉映;
亭宇叠立,漫山诗赋楹联,令人神往。
正如何海楼在“龙泉瀑布图”中的描述:“苍崖百丈泻飞泉,可是骤龙乍吐涎。误认光明一段锦,回波漩伏瀑珠穿。”
兰山烟雨:
兰山位于兰州城南,为皋兰山之简称。
每当朝阳夕辉照耀,辄有岚烟如带,横集于山腰;每遇秋霖夏雨,则淡雨散于天空,浓云锁于山巅,整个山水城郭,尽在烟雾中。
此情此景,山间重台复阁,或露其顶,或现其角,云雾在其间缥缈出没,隐隐约约,正所谓“多少楼台烟雨中”。
烟雨中若登高一览,恍若置身天宫。
白塔层峦:
白塔位于兰州城黄河以北,现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间镇守甘肃的太监刘永成重建,七级八面,高约17米。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巡抚绰奇扩寺增新,起名“慈恩寺”。
层峦簇拥着白塔耸插云霄,其影倒浸黄河中,闪闪烁烁。
居高临下,前有兰山为屏,城郭历历在目,下有黄河如带,浮桥似蛇。
梨苑花光:
明朝时期,兰州城池的东、西、南三面都是田园,原是一片果圃,其中以梨树最多,所产冬果梨皮细肉脆,香甜多汁,居兰州冬果梨之冠。
在龙尾山山腰之北斗宫、上帝庙、酒仙殿等各庙的前楼,名梨花馆。
每到暮春梨花怒放之时,只见花光闪烁洁白如玉,间或有碧柳红桃点缀其中,
真所谓“梨花万树都成雪,杨柳千丝欲化烟”,满园春色明媚,幽香飘浮,令人赏心悦目。
河楼远眺:
河楼指望河楼,按兰州志记载,河楼计有两处。
一处在镇远浮桥南端(现中山铁桥),规模较小,早已无存;
一处在现甘肃省政府中山东园内的旧城北垣上面。
甘肃省政府所在地旧为明肃藩故邸,园为后苑,苑中盖一登高远眺之楼,就是拂云楼。
此处系指后者拂云楼,旧称源远楼。
楼北城下为黄河,楼南城下为明肃王府的凝熙园,清代改名为节园。
由节园拾级而登,即可到达楼上。
楼立城头,高人云表,在此凭栏远眺,八面风光尽收眼底。
因城墙拆除,拂云楼已不复存在。节园也于1927年改为中山东园。
登楼向北眺望,白塔耸立,黄河绕城下,铁桥如长蛇,风光无限,如诗如画。
古刹晨钟:
据《兰州市志·文物志》记载,兰州曾有寺庙遗址众多,据统计已毁寺庙约有百余座。
每座寺里都有铁钟、青铜钟,每逢清晨和黄昏,金钟齐鸣,高低远近,钟声悠长,声浪覆盖全城。
就像诗中所说“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旧时兰州人一天的生活就在这厚重绵长的敲钟声中开始现在很多寺院都已经消失,那悠远的钟声也已不复存在。
虹桥春涨:
虹桥是对握桥的一种比喻。
握桥,又名卧桥,旧址在现在西津桥处,东西横跨在雷坛河上,是伸臂木梁桥的代表作品。
桥身计有四层挑梁,每层挑梁由7根纵列的巨木贯栓而成。
第五层是横铺在木简支梁上的桥面。桥上建有桥屋,两侧修有卫栏,桥端筑有翼亭,亭上均有题额。
因为纵列的巨木由两岸层层向河心挑出,最后经由弓形的桥面连接(即“握”)在一起,所以称为握桥。
又因从侧面看去,桥身呈现弓形,犹如新月、彩虹,故又叫虹桥。
昔日每逢冬季,雷坛河水便凝固成冰,皑皑如同石蜡,及至春和日暖,冰融水涨,又若银鳞拥涌桥下,向桥上过客报告春讯。
莲池夜月:
莲池,原名莲塘池,又名莲荡池,即今小西湖。
这里原是一片天然湖塘,后因池内种有莲花而得名。
据《兰州府志》记载,为明初肃王所建。
湖面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200多米,北傍黄河,四围芦荻,鹭浴鹇浮。
莳荷载柳,泛舟汛月,光景清幽,楼台亭榭,修饰巨丽,古时兰州人常以杭州西子湖比之,于明末毁于战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