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作为我国西藏的一个古老陶器艺术品种,属于藏族陶器艺术的一种,产于会理县境内的金沙江河谷地带,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自然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较早的历史,年代久远,风格独特,工艺精湛。制作手法纯朴、粗犷,釉色翠绿,如玉一般纯净。以“绿色”为基调,青绿中透出鲜明的黄褐色。装饰方面则以线条流畅、形态各异的花纹为主,也有各种立体图案和实用器具,注重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结合,造型优美、生动,充分体现了古代西藏人民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趣味。
“中国唯一绿陶”,这是央视《走遍中国》对“会理绿陶”的高度评价,这便是会理向国人、世人送出的又一张历史名片。
在相关书籍里,有这样的描述:“前有唐宋青瓷,后有明清绿瓷”,绿瓷,是有一定历史渊源的。
会理制陶业历史久远,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有了陶器,会理制陶始于唐盛于明,因为是用孔雀石配方烧制而成绿釉陶,故有“会理绿陶”美誉。
不是什么泥土就能制作出绿陶,会理绿陶的胎料主要产于距县城约15公里的原会理美术陶厂的后山——白泥山,山上有原生粘土和二次沉积泥,泥料的配制十分灵活,一般按陶器造型的需要选择以粘土或二次沉积泥为主料,也可将二者混合作为主料,再加入一定比例的泡沙石,助溶剂等配料,再经过洗选、粉碎、过筛、清洗、沉降、压液、练泥、陈腐,会理泥料的可塑性很大,在成型时需根据器型大小选择粗或精细泥料。
制陶师傅介绍,绿陶的关键是制釉,得使用金、银、铜、铁、钒、钛、钴、锰、镍等重金属矿石为釉料,将矿石粉碎制成浆,经过淘洗,和入不同颜色的矿石浆水,就制成不同颜色的釉,如今研制的釉色有近千种,可烧制出翠绿、铁红、碧绿、土黄、粉蓝、雨点等四十余种釉色。
会理绿陶特殊工艺是用陶的原材料(即高温粘土)制作,用瓷的工艺(即达1200度以上的高温)成型烧造,据师傅介绍,一般陶都是低温烧制,高温下会熔融,而会理绿陶却是高温烧制,达1260度以上,像烧瓷一样的温度。
经验丰富的釉工配制出的绿釉,烧成后碧绿、晶莹,极为光亮,在各种温度下,可出现墨绿、碧绿以及别称“青菜绿”等不同色调,因其色呈绿色,独具特色,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绿陶”。
在会理,有多地曾经制作过绿陶,老街乡石厂村五组的碗厂湾瓷窑遗址、会理鹿厂镇的鹿厂瓷厂(后更名为会理县美术陶瓷厂)、益门瓷厂、会理美陶厂等,这些都是比较有规模的遗址或厂址,还有一些私人开办的民窑,都对会理绿陶的制作、传承、兴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会理绿陶历经多年的发展和改良,产品由原来的十多种增加到二百多种,产品中有富有民族风格的龙凤酒具,小巧玲珑的变形动物,造型各异的花瓶、花插、壁挂、台灯、茶具、笔洗等,满足了多层次、多品味大众的喜好,深受好评。
会理绿陶1965年在广州中国对外贸易展览会上初露头角之后并引起轰动,随后好评不断、生意火爆、连获殊荣。
会理绿陶越来越有名气,央视《走遍中国》栏目组对会理绿陶进行了专题报道,因其釉色意境,会理绿陶深受各界赞扬和珍爱,产品远销美国、新加坡、黎巴嫩、日本及中国香港、澳门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会理绿陶成为游客新宠,前来会理旅游的游客慕名体验制作流程,在这里与历史对话,在这里向绿陶致敬,在这里把心仪的绿陶物件带回家。“会理绿陶”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绿陶,吸引着世人的眼球,成为了会理的一张名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