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省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篇文章将带你横跨山西的大地上,浏览三晋古韵的魅力。
2023年9月12日下午,离开大同市来到朔州市应县,15:45到达应县的净土寺。
净土寺位于应县老城东北隅,与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相距300米,紧靠城墙,俗称北寺。始建于五代后唐,原为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家庙,后残破。在金天会二年(公元1124年)僧人善祥奉敕在原址上建了净土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僧人善耸重修。
净土寺山门
净土寺原来的占地30余亩,建筑分布在东西两条轴线上。西轴线上,南端为山门,山门前约有方圆五亩的一块空地。一进山门正北有一座金代八角五层舍利石塔,高约10米,雄伟壮观。塔北有天王殿,两侧有钟、鼓楼。东、西配殿均三开间,分别是观音殿和地藏殿,北面是大雄宝殿,后面是法堂。东轴线南端是禅堂,禅堂北院有东西配房,正中为五开间念佛堂。念佛堂背后一小院伫立着一座藏经楼,院内还有东西厢房。该寺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可惜文革期间大部分建筑和佛像被毁,仅余大雄宝殿。
900年来,它虽历经自然侵蚀和地震冲击,但仍完好无损。为了重现净土寺往日风采,2017年应县人民政府在上级文物部门的支持下,按其原有形制(部分)恢复重建净土寺。
净土寺有两个看点,一是山门前的一对石狮,“披头散发”,造型独特,雕工精美,全国罕见;二是净土寺的天宫楼阁藻井,构思精巧,妙微入神,玲珑细致,超类绝伦,是国宝一绝。
这都是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1933年秋考察应县木塔时发现的。但可惜的是目前这对石狮子已不成狮形了,损害太大了。
残缺石狮
残缺石狮
而大雄宝殿内的天宫楼阁和天花藻井却保存完好,为金代原物,果然构思精巧,玲珑细致。在国内古建筑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是该时期小木作的精品。
天宫楼阁
天宫楼阁
天宫楼阁
天宫楼阁
天宫楼阁
天宫楼阁
大殿内三间均作天花藻井,以梁枋划为九格,分作九眼藻井,精雕细刻,极尽华美。九眼藻井形态各异,有八角、六角和菱形,其中明间正中的天宫楼阁式藻井最为繁复精美。
藻井与佛
该处藻井依托梁枋层层出跳斗拱形成第一层方井,于方井上置平座,设栏杆和立柱,在四面正中开门建天宫楼阁并用廊相连,廊内壁板上还绘制佛像。天宫楼阁屋檐舒展,翼角起翘明显,角梁下还雕有力士像,十分生动。檐下采用单抄双下昂六铺作,三跳出跳形式各异,极尽匠心。棋眼壁以及额柱上还隐刻花纹,阑额下设垂花柱,每朵莲花花瓣雕刻精细,富有层次。天宫楼阁之上为第二层藻井,采用方井抹角成八角形的平面形式,再由斗棋层层出跳,到达八角背板。八角背板上贴有两条栩栩如生的金龙,气势飞动,张牙舞爪,增添了建筑的宗教氛围。这眼天宫楼阁藻井构图协调,配色华美,尤其是四座天宫楼阁全部贴金,周边斗棋的小斗也做贴金处理,相得益彰,熠熠生辉,而且小木作建筑的戗脊、梁架、立柱、斗棋无一不是按当时的大木建筑比例尺度缩减所作,甚至小到鸱吻、角梁套兽这类装饰都精雕细刻,细节之精致令人赞叹。
藻井与天宫阁楼
其余八眼藻井与中心藻井结构逻辑相似,形态却不尽相同,虽没有天宫楼阁,但也极尽复杂之所能及,同样颇具研究价值。
藻井
藻井
藻井
藻井
藻井
藻井
藻井
纵观整个藻井,繁而不乱,造型优美,布局严谨,金碧辉煌,实为文物中少见的珍品。既可看作精制的建筑模型,又是出色的艺术作品,对研究金代建筑和雕刻艺术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它与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辽代天宫楼阁、晋城二仙庙的宋代天宫楼阁一起,构成山西乃至我国模仿木构建筑形式而雕刻的最为精美的小木作实物珍品。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平面略呈方形,为了增加室内使用空间,采用金元时期常见的"减柱造"和"移柱造"做法。(为提高建筑的稳定性,殿内两根红漆柱子为1976年所加)。屋顶采用单檐歇山顶,还采用灰瓦绿琉璃剪边,脊部更是用黄绿琉璃装饰,且戗脊端部立有骑凤仙人。式样是宋金时期的典型做法,是山西金代建筑当中的上品。
1976年所加柱子
大殿正面塑有两米多高的三尊佛像,端坐在1.4米高的莲花台上,中间是释迦牟尼佛,西边是阿弥陀佛,东边是药师佛,释迦牟尼佛的左右站立着弟子阿难和迦叶。靠东西墙边分布有十八罗汉。释迦佛背后墙上有净瓶观音画像,为罕见的"观音男相",造像奇特,经考证为元代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殿内有清代壁画,内容为佛,菩萨,第子等,构图和技法具民间传统画风,手法熟练,技巧高超,画法劲秀,笔力流畅,后经补绘,虽失原貌,但仍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现存大雄宝殿历经金大定、明景泰、成化、崇祯等多次修葺,尚存金代原貌。
明景泰修葺凭证
明成化修葺凭证
明崇祯修葺凭证
2006年5月,净土寺作为金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游览完净土寺,前往不远处的应县国利假日酒店办理入住手续。酒店的马路对面就是应县木塔。入住后,打听到木塔5:00停止入内,还有十五分钟,于是便前往,先看看,明天再去看看。
佛宫寺·释迦塔
应县木塔,又名佛宫寺·释迦塔,位于佛宫寺内,建于辽清宁二年,即北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2016年9月,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
这是一座神奇的宝塔。木塔为“明五暗四”共九层的双层套筒式结构,全塔没用一颗铁钉,全靠木构件和59种斗拱卯榫咬合垒叠而成。
斗拱
斗拱
斗拱
斗拱
中国古代多少宏伟的木结构建筑,在地震、雷击、水冲、兵燹的侵害下,纷纷倒塌,消失得无影无踪,惟有这座宝塔经历十多次大地震无数次雷击,几多战乱,几多洪水现在仍向世人展现它的雄姿。
佛宫寺·释迦塔
木塔的第一层,设南北二门,南门入塑有高约11米的释迦牟尼佛像,结跏趺坐于束腰莲花座山,顶部雕刻八角图形和藻井。
释迦牟尼佛
佛像的胸口有一块补上的痕迹,这是在那个年代,被几个学生用镐头刨开,拿出里面的经文等文物一把火烧成灰烬。
释迦牟尼佛背面
1974年秋,在维修释迦塔时,先后从第四层和第二层主佛内,发现一批辽代文物。这批文物,极为珍贵,国内罕见。在此以前,辽藏被称为“虚幻的大藏经”,因为它在世间向无传本。这批文物的发现,使世界没有辽藏传本的历史宣告结束。
这批文物共93件(组),其中,二、四层主佛所出的七两组:珍与舍利佛牙。如按件计,两组共68件,则总计为158件。辽藏单卷共计12卷。辽藏全是卷子本,依千字文编号,都是1003年(辽统和二十一年)在燕京(今北京)雕刻的。12单卷皆与石晋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相合,与《房山云居寺石经》的辽金两代刻经相合。
应县木塔现世的两枚佛牙舍利,据考证是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
目前,木塔只开放一层,二层以上的只能看书籍上介绍了。
佛宫寺·释迦塔
应县木塔雄距于4米多高的台基上,全塔共使用木材3000多立方米,总重量达7430多吨。
木塔下24根粗大的木柱支撑着整个塔身,神奇的是这24根木柱不是固定在基座上,或是插在石臼内。而是就蹲在基座上,每小时总有一根木柱是悬空着,被称为“休息”。有人曾试过用一根线穿过那根“休息”的木柱。
木柱
遗憾的是现在这种“轮休”现象发生不了了。因为由于木塔二层东北角处的斗拱腐朽,整个塔向东北方略倾斜。
佛宫寺·释迦塔
木塔正南匾额:
1、“万古观瞻”匾
“万古观瞻”匾悬于第一层南门上方檐下,长3.3米,宽1米,字径0.55米,蓝底铜字,赵体行书,笔画圆润清秀,结构端正谨严,神韵连贯,婉媚娟秀,为难得的珍品。
上款“大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岁次壬寅八月朔旦”,下款字痕消失,据考为“应州知州章弘书”等字。
“万古观瞻”,指佛塔建筑的神巧宏伟和佛光宝气,引人迷恋,是千秋万代观赏瞻仰的圣地。
2、“天宫高耸”匾
“天宫高耸”匾悬于第二层外檐正南,长3.88米,宽1.20米,字径0.7米。白底黑色,汉隶体,结构匀称,风格古雅,笔力强劲峻拔,是隶书上品。清光绪十年(1884年)应州知州恕书。
“天宫”,神话中指佛、菩萨和神仙居住的天上宫殿。“天宫高耸”借指木塔高大矗立,似天上宫殿一样,住着佛、菩萨诵经传法,为人间绝无仅有的神功建筑。
3、“天下奇观”匾
“天下奇观”匾悬于第四层外檐南,左右立竖匾各一,左“金城”,右“雁塔”。“天下奇观”匾长3.29米,宽1.23米,白底黑字。楷书,笔画苍劲凝重,折转峭拔,虚实相间,既有欧体的刚劲峻拔,又有柳体疏朗开阔的神情。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七月,武宗皇帝朱厚照御题,万历四十一年(1613)五月,钦差分守莫北道山西左布政使臣郭显忠立。
4、“峻极神工”匾
“峻极神工”匾悬于第五层外檐南,长3.80米,宽1.25米,白底黑字,边作云纹,正中御书“峻极神工”四字。楷书。“峻极”写木塔异常高大,“神工”写建筑工艺神奇高超。
5、“释迦塔”额
“释迦塔”额悬于第三层外檐南,位置恰在塔身中部,呈长方形。长2.65米;横书的额首长2.38米,宽0.43米,两侧下垂之额带长3.10米,宽0.39米。额面下部两带之间横施的额舌长1.98米,宽0.41米。额的首、带、舌均有云纹。额正中竖刻“释迦塔”三个双钩黑色,颜色楷书,浑厚清劲,间架严整。
额面题记共236字,均为阴刻。题记六次做成。作额时间为金明昌五年(1194年),最晚是明成化七年(1471年),前后历时277年。
“释迦塔”三字由金代“昭信校尉西京路盐使判官王瓛书”。
“释迦塔”额保存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它不仅是罕见的书法珍品,而且是研究应县木塔创修经过的珍贵的实物资料。
陨石
在塔下有一块陨石,据介绍辽王朝决定在应县建宝塔,正在为具体准确地址发愁时,这块陨石落在现在的塔基中心,于是决定在此建塔。
佛宫寺山门
就目前相比木塔,佛宫寺就逊色多了,虽然木塔只是寺内的一座塔,但由于木塔形体过分高大,成了主体,且寺内建筑又屡遭损坏,而木塔屹立不倒,名气大于大于佛宫寺,甚至人们只知道应县木塔,而不知道木塔是佛宫寺内的一座塔。
佛宫寺当时的规模和影响力是相当可观的,但到了清代末期,随着经济的衰退,寺院的规模逐渐缩小,寺院内除了五层木塔和九间殿以外,只剩了明清建造的山门,钟鼓楼和僧房等建筑。到了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以后,九间殿又遭到损坏,只有五层木塔仍保持着原来的面貌。
佛宫寺山门(日落)
山门,始建于明代,毁于抗日战争。解放后,只剩基座。1998年在原址上重建。“佛宫寺”为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
钟楼(日落)
鼓楼(日落)
钟鼓楼均为两层楼式建筑,歇山顶。钟楼悬有明代天启二年铸造的一口古钟,重达3600斤。鼓楼的鼓为1998年新置的。
佛宫寺
佛宫寺的大雄宝殿及地藏殿和观音殿建在此院内。
大雄宝殿
佛宫寺大雄宝殿俗称九间殿,始建于后晋天福年间,比木塔早100余年,是典型皇家建筑。后,两次毁于火,现为清同治五年所建,比原规模缩小。
大雄宝殿歇山顶
大雄宝殿顶上鸱吻
大雄宝殿顶上砖雕
地藏殿
地藏殿是清代建筑,大殿内正面塑像是地藏王菩萨和两弟子道明、闵公。周围塑像为十殿阎君及文武判官,为1998年补塑,壁画为二十四贤孝图。
观音殿
观音殿是清代建筑,殿内正面塑像是观音菩萨、龙女及善财童子,两侧是十八罗汉,为1998年补塑,殿内壁画为观音菩萨救苦救难图。
地藏殿和观音殿原来是作库房的东西下房,1998年重塑佛像,东房为观音殿,西房为地藏殿。
佛宫寺·释迦塔(日落)
佛宫寺·释迦塔(日落)
木塔前牌楼
2023年9月13日上午10:00,我们结束了应县的游览,前往“雁门关”。遗憾的是放置“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的房屋没有开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