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记忆:震撼心灵的壮丽"是一个描述性短语。在这句话中,“东山”是指广州的一座山脉,而“记忆”则是指在某个人心中产生的深刻印象或情感体验。这个短语的目的是向读者传达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和深度的感受。无论是对于喜欢大自然的人来说,还是对于那些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这个短语都能引起他们的情感触动和回忆。这是一句富有感染力的短语,它描绘了一种独特且令人难忘的生活经历,让人回味无穷。
广州东山的记忆那是一种震撼心灵的壮丽
2024年是我在广州生活的第50个年头。来广州几十年,我一直生活在东山区东风东路附近。
东山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广州市昔日的一个市辖区,东山之名,据传始于明成化年间的东山寺。《广州城坊志》载:“东山寺,在城东。”因有东山寺,又居于广州城东,这一带渐被称为“东山”。名为东山,实则无山,东山之“山”,其实就是诸如烟墩岗、龟岗、木棉岗等小山丘。
东山区已于2005年5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销并入越秀区,是广州市著名的老城区(老四区)之一,昔有“有钱有势住东山”之说。东山区于2005年9月28号中午12点正式摘牌,当时,很多市民来到位于署前路8号的东山区驻地门前合影留念,许多市民表示老东山文化与情怀已经成为广州的城市印记,对于东山区被合并感到遗憾和不舍。
对于东山区的合并,我一直觉得甚为可惜。为啥不把越秀区合并到东山区来,继续保留东山区?这应该是很多人不解的问题。
东风路的名字,取“东风压倒西风”之意,带有很浓的时代色彩。这个名字是1968年改的。
东风东路在广州城区东部。东西向主干道。东起中山一路与东风路立体交叉桥,东南延接黄埔大道;西至越秀北路,与东风中路相连。东风路是广州第一条没有红绿灯的东西主干道,加上沿线为学校与机关单位为主,每到上下班高峰期都会成为市内其中一条塞车的主要路段。
自1974年随父母从山沟沟来到大广州后,虽然搬了几次家,但就是没有离开东风东路附近,我在广州生活了几十年,见证了东风东路的巨变。
记得50年前的那一天,我们把家具装到卡车的后面,父亲和我还有木柜子木箱子坐在一起,妹妹以及抱着弟弟的母亲坐在车头,车子整整开了一天一夜,从连平县忠信公社那个山沟沟里来到广州。坐在卡车后面的我,小脸被风吹得红彤彤,生疼生疼。
到广州后,全家五六口人先挤在东风五路的一间办公室里,做饭在走廊,是用烧煤球的煤炉做饭炒菜,每天一早都要生火。几年以后搬到家属区的两房一厅居住,又是几年以后,父母分到了一套三房一厅,我们在那里一住就是20年。
那时的东风东路叫东风五路(1985年改回东风东路),马路两旁好像连人行道都没有,只有杂草丛生的排水沟渠,就像农村公路一样。
分不清东南西北,只知道父母单位的右边是广东工学院(后来改成广东工业大学)和南方日报。朝左边望去,锦城花园那边是大片农田,黄黄的菜花,绿绿的水蕹(就是种在水里的空心菜);望向后边,那是斜阳欲暮的时分,路旁的桉树和马尾松肃静无哗。马路上没有车辆,没有行人,视野开阔,一览无遗,巨大的血红的太阳正在遥远的路尽头慢慢下沉。这就是东风东路留给我最初的印象。那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壮丽,是独一无二的,在那以后,我再也没有遇见过了。
如今的东风东路。
夜幕降临后的东风东路。
夜色抹去了最后一缕残阳,夜幕就像剧场里的绒幕,慢慢落下来了,黑夜拉开了它的序幕。华灯初上,站在福今路人行天桥上,看见马路两边的照明灯和不远处楼上的点点灯光,拍下东风东路的车流,车辆比白天少多了,耳边也比白天清净了许多。
夜色下的世界,丑陋隐藏在幽暗,内心也得到了洗涤,这是梦想塑造出来的美好世界,只是每个人的门户不同而已。
几十年前读大学时,就读的大学刚刚复办没多久,没有校舍,上课是借培正中学的校舍,在广州的学生还不能住宿,我一直走读了四年,后来说起时,我总说自己读的是假大学。
那时我每天都要从东风东路出发,经过农林下路、东山口、署前路、庙前街到达培正路,经过培正小学,到达培正中学,每天基本要走两个来回。
当年的日记是这样写的:“上大学之前,看过王蒙的小说《青春万岁》,书中描绘的我国五六十年代的中学生活深深吸引了我,我曾做梦,梦见我考上了大学,在大学里过着愉快而有趣的生活。可是一回到某某师院,眼前的景象却使我吃惊:一个学院分成两个地方,连一个正规的操场都没有,更令人遗憾的是连学生的住宿都不能解决,像我这样广州市内的学生,只能走读。这像一间高等院校吗?梦中一切美好的幻想都消失了,一切都成了泡影!都怪自己不好,没考上一间好大学。我时常这样埋怨自己。但是,事情已成定局,我克服了往返需要80多分钟的困难,按时回校学习,学习高于一切!”
后来,儿子初中也是在培正中学读的,他刚上初中的头一个月,我每天早早(好像是6点半左右)和他一起坐公交车到东山口,然后再走路,一直看他进了校门口,我才加快脚步坐公交车或走路上班。
可惜以前的相机胶卷都很金贵,没能留下更多的照片。
如今的培正小学、培正中学
好多年没去东山了,11月的某一天为了去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一路步行。
在东山口地铁站过地下隧道,没想到墙上的装饰画很有特点,画的都是百年东山的历史变迁,有老企业的字号,也有著名的街区和楼房等等。
再到东百附近,拍下以前很熟悉的街道,现在真是旧貌变新颜。
以前这里有间书店,我经常放学后进书店看看,用自己省下来的伙食费买一本好书,至今我的书柜里还保留着过去在这里几元钱就能买到的世界名著。
后来书店不见了,变身为一间农行,现在是一间连锁药店的分店。
如今的署前路已经变身为网红一条街,大多是本地和外地的小吃,走过闻到的都是各种味道的混合体。
参观完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穿行在附近的小巷,发现好几处洋楼,不知道叫什么名字,随手拍下。
东山的这些洋楼将广州地方建筑特点和欧美别墅形式相融合,拥有西式的建筑风格和岭南广府人家的精神内核。
东山口,也是广州历史建筑活化率最高的一个街区。
在这里,众多洋房被改造成咖啡店和艺术空间,转角或许就能遇到惊喜。(另文叙述)
某度地图有东山少爷公园,第一次听说,为了找到它,跟着导航来到了东山湖公园附近,想着也很久没去了,于是进去转了转。
东山湖公园,又称东湖公园,是1959年建成向游客开放,据2023年4月网站显示,公园面积约33公顷,是广州市四大人工湖公园之一,是区级综合性文化休息公园。
东山湖公园的湖中有5个半岛和1个孤岛,岛间以九曲桥、五孔桥、拱桥相连,该园以紫荆、柳堤为主景,有乔灌木110种,1万多株。园内设有餐饮酒廊、舞厅、桌球室等娱乐基础设施,并开辟有垂钓区、划艇区等游乐区域。春秋两季,东湖公园还举办大型花展。
一朵鲜花迎接你的到来。
公园里有几百棵百年榕树,清一色的小叶榕,一百多年的树脊,百叶繁茂,突出东山湖之美,格外和谐。
记忆中的那棵大榕树现在已经立牌保护了。
就像广州很多公园都成了老年人跳广场舞的活动场所一样,东湖公园的音乐没有断过,好几个地方都被跳舞的人群占领。
随意拍了拍几处景观,九曲桥上行人乐,残荷点点立在水面,古树参天,绿树成荫,任何季节都不缺少花多朵,在这里还可以远拍小蛮腰。小小的喷水池也不缺孩子们的嬉笑声。
东山少爷公园原来就在一个公交站旁边,实际就是一座雕像,塑像的主角是三个东山少爷和一位东山小姐。这组东山少爷的雕像形象展示了当年权贵的样子,他们是英姿勃发,敢为天下先的一代青年。(图49)
原东山区是广州市政治、军事、文化集中的地区,很多官僚和志在从政或者冀望通过仕途扩展商机的归国华侨都纷纷在原东山的新河浦路和龟岗大马路一带买地起房子,这些花园式洋楼,红砖砌筑,柱式门廊,一改传统建筑“青砖石脚”西关大屋的格调,而这些贵胄多是风流倜傥的青年才俊,一杯红茶、一个壁炉、一栋洋房是他们的典型生活。这些过着优越生活的英姿勃发的才俊们,就被称为“东山少爷”。
龟岗大马路的广州酒家(以前叫东山酒家)门口,老电影《秘密图纸》的那棵大榕树仍然高大显眼,还在老地方立着,电影中叶长谦与方丽接头、随后被抓的戏就是东山酒家门口及门前的龟岗大马路拍摄的。
现在树下站着的是快递小哥。
东山肉菜市场
经过重装修后的菜市场宽敞明亮。住在东山口附近的居民,开启新一天的方式都是逛东山肉菜市场,在这里除了能感受到浓浓的烟火气,还能吃到不少地道小吃。
据说每天早上肉菜市场门口的今香食品就排起了队,不少来买菜的人都会买一份猪红汤和濑粉垫垫肚子,价格实惠分量也足。
菜市场附近同样少不了熟食店的身影。我在这里发现上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顺德均安蒸猪,买了一斤回家,味道还真不错。
如今的东山区已不复存在,但东风东路依然在,而且高楼林立,满眼玻璃幕墙,逐渐变得不再是我以前熟悉的那条马路了。
而我人已老去,却从未走远,东山一直在我的记忆中……
每次走在东风东路上,我都会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曾经,那里是我童年的乐园,是我青春的舞台,是我梦想的起点。如今,高楼大厦的耸立让我感叹时光的飞逝,但我深知,变化是无法避免的。
我回忆起小时候在东山区的快乐时光,那里有绿树成荫的小径,有鲜花盛开的花园,有邻里间相互问候的和睦氛围,有我一大早站在楼下喊住在二楼的发小上学的声音……如今的东风东路虽然变得陌生,但我仍然能感受到那份曾经的美好。
我深爱着这片土地,因为它承载着我的记忆,见证着我的成长。即使东山区的容貌已经焕然一新,但它仍然是我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每当我走在熟悉的街道上,我仿佛又回到了年少时的那个东山,感受到了那份纯真和快乐。
如今的东山区已不复存在,但它在我的记忆中却永远存在。我会继续走在东风东路上,继续怀念那个曾经的东山,留恋那段美好的岁月。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我都会永远怀念着那个属于我的东山。
(3688图522023/12/28)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