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漫步:长沙篇》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全方位展示了长沙的城市魅力。从现代化高楼大厦到千年古城墙,从湘江边的步行街到湖南科技馆,作者一一列举了长沙的历史文化和现代风貌。书中还提到了一些特色美食、景点和文化活动,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长沙的独特韵味。《城市漫步:长沙篇》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城市旅游指南。
借着参观博物馆的契机,来到一座城,开启又一次的Citywalk。这一次打卡的城市是湘江之滨、岳麓脚下、伟人故里、网红之城——长沙。
lDay1:南门口、坡子街、太平老街
高铁从武汉到长沙,第一顿午饭在酒店旁边的“牛无忌牛肉粉”。长沙人的日常嗦粉,也算是入乡随俗。稍作休整,傍晚出发觅食。按照攻略,第一站从南门口开始。先去吃了“五娭毑臭豆腐”,这家店并不在美食街里,很小的街边小店,10块钱5块,味道中规中矩。隔天又吃了“黑色经典臭豆腐”,个人觉得后者更好吃一些。但共同的特点是,所谓长沙臭豆腐已经遍布全国各地的美食街,虽然味道还是有细节上的差别,但总体上大差不差,缺少第一次的新鲜感。长郡中学南门口不远就是“金记糖油坨坨”,典型的糖油碳水混合物,没有难吃的道理。之后在文和友又吃了糖油粑粑,工艺差不多,内里稍有不同。糖油坨坨是脆的,糖油粑粑是一坨糯米,黏糊糊糯叽叽的。长郡中学另一侧的美食街上有“天马牛肉饼”。这个牛肉饼并不是北方常见的那种皮很薄的牛肉馅饼,而更像是脆壳烧饼夹了牛肉馅。馅料比较清淡,没有加酱油之类上色的料;葱不像拌进馅里的,感觉是葱肉分离的。还有人是加剁椒一起吃的,未敢尝试。上述各大攻略里的常客,总体感觉一般,实际口感未达预期,有些小失望。
一路逛吃,就来到了坡子街。街角就是一家茶颜悦色,于是加入排队的序列。其实在武汉也有茶颜,但数量上比起老家长沙就不是一个量级了。来到长沙的第一杯,先来个经典款“幽兰拿铁”。味道不错,唯一的缺点是排队。即使在闹市区走几步就能找到一家,也几乎找不到不排队的,茶颜算是把饥饿营销做到了极致。讨厌排队的另一大原因是看到街对面好多游客举着手机在拍照打卡,不用问,那一定是全中国最有名的派出所——坡子街派出所。于是安排老太太继续排队,我已迫不及待冲到了街对面。之前在网上查到坡子街派出所在装修,现在看来是已经搞完了。门口对面的墙上,有个师傅正在进行宣传画的绘制,走近一看,哈哈,这不就是《守护解放西》的logo吗?两分钟后,师傅画完走了,我大概是第一个见证这幅画完整上墙的人了,拍照为证。其他游客的打卡方式则更为豪放,很多人蹲在派出所门口,双手抱头拍照,属实给我笑裂了。
穿过坡子街美食广场,经过三王街,就是解放西路。过马路向西不远就是太平老街。与之前差不多,基本上就是以“长沙美食三件套”为主的各种小吃,胃口好的人是天堂,像我这种小鸟胃就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lDay2:橘子洲
上午逛博物馆又超时了,下午两点才去吃饭,连锁的“大斌家串串火锅”还不错,一个牛油锅底一个不辣的三鲜锅底,满足两种需求。然后前往橘子洲。从橘子洲大桥西侧上桥,走到桥中间从台阶下到橘子洲。橘子洲是一个位于湘江中心的冲积沙洲。本以为面积不大,到这边一看还真不小,且著名的“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在最南面。原本还想着边散步边欣赏湘江两岸的景观,实际上不太现实,还是得坐观光车。景区没有门票,但观光车40一位,没有特殊人群优惠。观光车只沿桥南侧这半幅绕一圈,并不去北边,沿途停几个站点,最后一站是雕塑,然后返回。大部分游客都是奔着雕塑去的,周围挤满了人。好在雕塑足够大,位置远近都不影响观看和拍照。我们到的时候是傍晚六点左右,天还亮着,没过一会儿天色稍暗,周围的射灯就亮了,雕塑被染成黄色。雕塑以伟人青年时代头部为主体,飞扬的头发、坚毅地目光,恰似“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之前总能在电视上看到这座雕塑,但往往都是航拍镜头;此刻站在寒潮过境的橘子洲头仰望雕塑,似更能体会它所传达的“万类霜天竞自由”。虽然是一件现代的艺术作品,却完美诠释了《沁园春·长沙》的意境。于是就目睹了身旁一个大概五六年级的小姑娘,在母亲的“强迫”下现场朗诵的有趣一幕。小姑娘看着平板上的词,大概是有几个不常用的字不太熟悉,反反复复总念错,错了妈妈就让重来一遍,再来一遍还是错,妈妈用手机录了三四遍,没有一遍满意的,不停在数落孩子,旁边的爸爸只是笑笑也不敢管。旁观者如我,好笑的同时也好同情小姑娘。幸亏早生了30年,且不说那年头真没这么卷,就算有,50后的父母自己也不认得那几个字。
lDay3:岳麓山、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文和友、火宫殿
在武汉,武大坐落于珞珈山下,东湖之滨,繁花绿树,鸟鸣虫吟;在长沙,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大将岳麓山环绕,学校与景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武大虽大,但在岳麓山面前,珞珈山就显得很迷你。同样是开放校园,长沙这几所大学放得比较彻底,很多地方甚至没有围墙;看似走在校园里,走着走着就已经上山了。
由于岳麓景区实在太大,加之连续的多天的日均20000+步导致体力上已经电量不足,最终规划了精简路线,选择了只走岳麓书院、湖南大学和师大。从湖南大学石碑出发,沿牌楼路一直向西,路两侧都是湖南大学的校园。路尽头是东方红广场,继续向西,经过大礼堂和外语学院,达到岳麓书院前门。进到书院,先参观了中国书院博物馆。跟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类似,书院博物馆也属于专题博物馆,详细展示了中国古代书院的历史和演变。馆内展品也极具专题特色,包括古代教材藏书、学习用品、匾额教条、科举试卷、中举名册、秦汉简牍等,细致呈现了我国古代教育科举制度体系的方方面面。除了博物馆,书院里还有大大小小的建筑用于讲经、藏书,也有祠、庙专祀几位历史上有名的大学者。整个书院的风格类似中国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曲径通幽、一步一景。出书院北门,不远处就是爱晚亭,再向上走就上山了。我们没有上去,但书院门票是单行不能返回,只能沿书院外墙绕出去。按导航走的,定位不太准,但图上确实有路,就坚持走了;偶有迎面上山的路人,确定此路可行。小路人少,但由于位置较高,沿途可以看到书院内部的建筑顶部,是与书院内部不同的视角和画面。加之前两天刚下过雪,红墙黛瓦在残雪绿树的掩映下别有意境。
一路山下就已经身在校园里。一路沿麓山路西侧,从南向北,都是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的校园。两所学校都是开放式的,也没有明显的边界,建筑和环境的风格也如出一辙。南方的学校普遍绿化比较好,高大的乔木比较多。但由于之前长沙下大雪,校园里到处是被压断的树枝,有工人在不停清理。湖南大学也有一些很有年代感的老建筑。湖南师大特色的天文馆和地学博物馆则因放假并未开放。
要说在长沙吃到的最让人念念不忘、还想再吃的美食,还是在湖南大学附近一间不起眼的小店,叫柒号粉铺。没有攻略,就是正好到了饭点儿,正好走到附近,用地图搜附近的结果。听从推荐,要的牛肉扁粉,15元有大块牛肉。更为惊艳的还不是招牌的牛肉粉,而是盖码饭,就是我们北方的盖饭。菜单上大多是“辣椒炒XX盖码饭”,我们点了18块一份的黄瓜炒猪肝盖码饭,但也是辣的。菜是现炒的,更难得的是真的可以吃出“锅气”的那种,辣而过瘾,越吃越上头,让经常剩饭的我们居然又加了米饭。于是,这碗盖饭当之无愧成为我长沙之行的美食推荐No.1,没有之一。
离开岳麓山,直奔海信大厦的文和友。作为网红城市的网红代表,尽管在网上和朋友圈看了很多照片,但是还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想来实地看意义。作为80后,对这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街景风格倒是没有什么新鲜感,更多的是唤起了久远的记忆。我家老太太更是第一次对景点的选择提出了质疑,发出了灵魂拷问“这有啥可看的?你没见过吗?”我当然见过,可00后没见过,所以这里大多是年轻人。他们不辞辛苦地在狭窄的楼梯爬上爬下,到处寻找盖章的店,乐此不疲。至于老年团,权当穿越回小时候,拍拍照、吃吃东西就好。
从海信大厦北门出来,又路过坡子街。沿路吃了黑色经典臭豆腐,又尝试了茶颜悦色“涓滴山丘”系列,茉莉绿茶底的“白了少年头”,不同的味道,也很好喝。等到火宫殿时已经完全吃不下了,就只逛了逛。有一种无奈叫做“看着馋,吃不动”,此刻无比羡慕网上那些大胃王,胃口小的人不适合来长沙。
lDay4:梅溪湖
由于回程的火车是晚上的动卧,在长沙的最后一天就选择了酒店附近的梅溪湖。梅溪湖算不上名气很大的老景点,知道这里还得益于芒果台几年前的一档音乐节目《声入人心》。至今我仍觉得,这是一档将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流量、严肃与娱乐融合最为完美的好节目。音乐好听,其拍摄地梅溪湖大剧院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个区域由大中小三座白色建筑组成,其别致的造型设计感拉满,只可图示,无法言传。电视上看到的航拍视角最能体现大剧院的设计精髓,但即便是常规视角也是很漂亮的建筑。站在没什么人的大剧院前,眼前浮现出节目里的画面,耳畔似乎又响起那些美好的歌声。
之后在旁边的金茂览秀城吃了长沙的“大米先生”。跟在武汉地铁站那家略有不同,这家是自助取餐上称结算的形式,菜品比较多,味道都不错,尤其喜欢酸菜鱼和糖醋小排,价格也很nice,饭点人也是超多的。吃完饭还有一点时间就在商场里逛逛,结果就是看见人家羽绒服打一折,忍不住又剁手。卖衣服的姑娘热情又健谈,让我“买了新的,旧的回家做饭穿”。作为北方人的我第一反应自然是“做饭为什么要穿羽绒服”?然后迅速意识到这里是长沙,没有集中供暖的南方“苦寒之地”。然后,售货员与顾客之间进行了亲切而友好的“南北对话”,一旁的本地顾客也积极加入,并在“身边没有风景”这一问题上达成了难得的南北统一。“原来你们是从河北来的呀!”“我们那边冬天非必要不出门,屋里暖和。”“我们这里冬天屋里比外面冷,要是有太阳我们都赶紧出门晒太阳。”“大冷天来这边有啥可看的?”“橘子洲?好玩吗?我都没去过,本地人都不怎么去。”“没错,我们常去北京,也不去天安门,哈哈。”行路的意义就在于见证不一样的风物,走近不一样的人群,体会世界的丰富多彩,感受世间的千姿百态。
l长沙印象
同样是会穿着厚厚的棉睡衣出街的城市,长沙和武汉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城市气质。武汉的高楼数量之多,是一种无需数据支撑的直观感受;长沙的霓虹招牌字号之大、铺陈之满,是一种视觉冲击的极致体验。无论是坡子街、太平老街、三王街,还是五一广场、黄兴广场,长沙闹市区的街景像是同一个模板复刻的——满眼的霓虹,热闹的商铺,攒动的人头;三步一个茶颜悦色,五步一个臭豆腐;一条街走到尽头,转过来又是同样的灯火辉煌。看多了或许会审美疲劳,但第一次来长沙,还是会被这独一无二的网红气质所折服。为什么长沙能成为网红,每个人的答案可能不同。与我而言,走过中国这么多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雷同的高楼大厦和天际线,相似的灯光秀和轮船夜游,不同的只是规模的大小及其背后与之匹配的经济实力。繁华如魔都,什么都有,什么都好,但总感觉缺少了那么一点亲切感,甚至迎面走来的陌生人身上都带着莫名的压迫感。而长沙这座城市给人的感觉,就像它的芒果卫视和文和友一样另辟蹊径,不一味攀比金钱的厚度,而是将“接地气”与“上厅堂”混搭在一起,土中带潮,完美诠释了“网红”的定义。
站在夜幕下的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看百舸争流;与其指点江山或激扬文字,还不如捧一杯幽兰拿铁暂时粪土万户侯。来一次长沙吧,哪怕只是为了喝一杯奶茶嗦一碗粉;真的可以来一次长沙的,它可以用逛吃的方式让你抛开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辣到尽兴,放飞自我。下一次,我想找到更好吃的臭豆腐和不排队的奶茶店,小龙虾和肥肠也可以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