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退休新人周末游正定古城,,正文:,此次,我有幸陪同一对退休新婚夫妇,一起前往正定古城进行了一次愉快的周末旅行。整个旅程充满了古色古香的气息和传统文化的韵味。他们沿途欣赏着古老的石桥、园林景观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感受到了中国千年文化的魅力。,,古城内的人们热情好客,他们向我们介绍了当地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我们在古城里畅游了几个小时,尽情享受了这座历史名城的独特韵味。这对新婚夫妇还表示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还能多去这样的地方游玩,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这次出游让我深深感受到退休生活不仅可以充实自我,还可以与家人朋友共享美好的时光。这也是我们应该珍惜的生活方式之一。
退休新人的第一篇游记,不求精彩,一切以自娱自乐、预防老痴为目的啊。
先总结一下行程:坐标豫北小城,开车距离正定古城三个半小时。周五下午四点出发八点多到,耽误的半个多小时是因为恰逢全国两会次日召开,省界进京方向安检。周六按照事先做好的功课“正定古城一日游线路”走下来省时省力好看好吃;周日离开正定参观石家庄毗卢寺、河北博物馆后返回,到家正好晚饭时分。两天下来,感觉“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不仅适用于京津冀,现在高速和高铁这么方便,临近省份两三个小时车程的都可以来轻松过个周末。
说到起因,是最近两年痴迷古建和博物馆,算法深知我心:越看越推,越推越看,越看越痴,以至于去年到今年的行程大部分是这类~忽然之间就既不乐山也不乐水了。出游是件随心随缘的事,去哪里、什么时间、和谁、有怎样的经历...能说不是机缘巧合?!
如果你也喜欢古建,那么梁林是绕不开的,去正定也是因为两位先生多次到访,隆兴寺如雷贯耳。这两年很多古建研攻略里有“重走梁林路”的线路,不管是照单全抄还是部分截取,都有参考价值~毕竟人家都反复踩点实探过了,咱再根据自己的时间习惯优化调整,会节省很多时间,当然自驾游和专业讲师带队讲解有天壤之别。但在时间不允许和自己提前对重点场所做了一定程度功课的前提下,还是能一饱眼福的。回去后再通过搜索b站、央视纪录片频道等对所看内容进行补充了解,也不失为一种学习知识愉悦身心的办法。
现在大部分人的信息来源,除了短视频就是公众号,看攻略简直易如反掌,去之前动动指头你想了解的吃住行游手机里一应俱全(估计大家都是按照下面的线路图转的)~但真正动笔写才发现可没看别人攻略那么容易。不过咱当年上班,也没被总结难倒过,万事开头难,有了开始就是胜利,希望自己能坚持下去。
正定,古称“真定”,百度百科给出的介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北15公里处,按照中华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公元5世纪至19世纪前后中国的历史文化特色,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历史上曾与保定、北京并称为“北方三雄镇”,南城门还嵌有“三关雄镇”的石额,正定是三国名将赵子龙的家乡。源远流长的历史,给古城留下了瑰玮灿烂、风格独特的文化名胜古迹,素以“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而著称。“三山不见”指的是历史上正定这块土地曾是中山国、恒山郡、常山郡的治所所在,但正定境内却没有山。“九桥不流”说的是隆兴寺前面的一座单孔三路石桥、府文庙和县文庙大殿前面各有的一座泮桥(古代泮桥均为三桥并列的形制),但都无活水流过。“九楼四塔八大寺”指的是原城内的四个门楼、四个角楼、还有阳和楼;四塔是凌霄塔、华塔、须弥塔、澄灵塔;八大寺指的是隆兴寺、广惠寺、临济寺、开元寺、天宁寺、洪济寺、舍利寺、崇因寺,后三寺已毁。“二十四座金牌坊”是过去正定拥有大大小小二十四座金牌坊,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风吹雨打,尤其是经历十年文革动乱,不少珍贵的文物被毁坏了,但从现有的国家保护文物9处、省级保护文物6处、县级保护文物10余处来看,正定仍不失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
隆兴寺当然是此行必看榜单之首,始建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原名龙藏寺,唐改龙兴寺。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亲自敕封扩建,改名隆兴寺。这里被梁思成先生誉为“京外名刹之首”。攻略和导游必讲寺中六绝,其实身临其境后发现可看的远不止六处:穿过山门(天王殿),走过甬道,迎面看到的是六觉禅师殿遗址,远处,著名的摩尼殿正殿重檐歇山抱厦亦映入眼帘,这是六绝的第一绝。看文字很绕口,但稍加讲解大部分人马上就能意会。摩尼殿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主体建筑是一座进深七间、面阔七间的正方形殿堂。四面殿身正中各有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成十字形。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有明显的卷刹、侧角和生起(这几个单词也是需要解释的,但一般檐口外高内低的曲线还是能看出来的)。著名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大加赞誉:“这种布局,我平时除去北平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有在宋画里见过。”“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并特意拍照收入《世界建筑史》。
在面南的壁上,为宋塑释迦牟尼和迦叶、阿难二弟子及明塑文殊、普贤二菩萨塑像,东西两侧及大殿四周绘有明代壁画,现存面积422平方米。东西扇面墙内壁绘“十二圆觉菩萨”和“八大菩萨”;四抱厦绘护法“二十四尊天”,檐墙内壁生动地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槃等整个过程;东西扇面墙分别绘“西方胜境”和“东方净琉璃世界”。认真看完,除了亲眼目睹独特的山花向前抱厦,大殿的斗拱梁架繁复巨大,空间感很强,人在殿中立感渺小,不由想起来山西善化寺、华严寺这些辽代巨殿。壁画也极为可看,个人感觉首先采光好于很多山西寺庙,这可能得益于四周墙体上每拱间都有一个直棂窗,共上下两层;其次壁画的整体面积、人物造型、线条设色很有观赏性,侧光下一些部位的沥粉贴金痕迹非常明显,青绿、朱砂、赭石的颜色煞是好看;最后壁画还没有被玻璃隔开,可以近距离欣赏,不开闪光灯拍照貌似也被允许,光这一点感觉就好很多。但抱厦部分的内壁壁画残损较严重,可能是距离门口较近,风吹日晒的原因吧?导游介绍画宽9.14米高7.13米,也许当年就是要营造这样需要仰视膜拜的感觉。看着神仙们衣袂飘飘心思又飞向了山西:春天到了,俺心心念念的山西芮城永乐宫及运城周边也可以赶紧走起了啦啦。
摩尼殿内槽北壁,是一座泥塑五彩悬山,悬山中现存塑像共30余身,其中最特别是明朝成化年间的高3.4米五彩观音菩萨像,俗称“倒坐观音”(倒坐,表明观世音菩萨不渡尽众生、永不回头的大慈大悲),是寺中的第二绝。观音头戴宝冠,项饰璎珞,帔巾自肩下垂,身着红色长裙,头微右侧,身略前倾,呈大自在状。眼神微微向下俯视,目光恰好与礼佛者形成感情上的交流。鲁迅先生非常欣赏这尊塑像,称赞她是“将神人格化”了,将她视若佛教美学的代表作而珍藏,照片至今仍陈放于北京阜城门内鲁迅故居的书案上,因此称为“东方美神”。美是美矣,但对比修复前后的照片,我自己还是更喜欢未修复前双目微阖的观音,那种洞察人间悲闵百姓的境界似乎更高一层,而开眼略显直白。
摩尼殿后的院落,内容较多,东西对称分布着慈氏阁和转轮藏阁,中间先是戒台,戒台东边一座不显眼的被木质栅栏封着的是龙藏寺碑,最后居中是大悲阁。
慈氏阁和转轮藏阁是阁楼式建筑,据说国内同时期相同形式的宋构仅剩四座,这一个院落就有两座,剩下两座好像是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和山西大同善化寺普贤阁。行前听了b站李明老师的讲解:古代两层以上的叫阁,一层的叫殿,仔细想来还真是这样的。不过这两处都有翻修,看起来朱漆略新。看古建俺喜欢破的旧的,特别是那种不上漆的原木,类似奈良东大寺,好像才有年代感。慈氏阁里有一座北宋独木雕刻的弥勒菩萨,宏伟高大,衣饰华丽别致。隆兴寺的第三绝是在对面转轮藏阁里,里面没有供奉神像,而是一座可以转动的木质藏经橱,直径7米,当时轮身的凹槽放置经书,转动此轮一来方便取阅,二来类似转经筒,有法轮常转之功。这个比较符合俺的口味,小木作精美,垂花细腻,关键是原木色,历史感油然而生。转轮右前方的房顶梁架上伸出一个木制构建,想了半天也不知道是干啥用的,有没有可能取阅经书时的刹车制动装置呢?但那么高操作起来忒不方便吧?直到下笔也没来及查阅。
两阁中间的戒台,也有讲究。佛教有昄依、出家、受戒等形式,不是所有寺庙都有资格举行受戒仪式。这里也和北京戒台寺、五台山清凉寺号称北方三大戒台。戒台殿里供奉了一尊双面佛,后背相连,佛身虽有尘土但依然掩饰不了精美细致。关于阿弥陀佛、药师佛等,还有无畏印、说法印等专业词汇,每每看到听到都一脸蒙圈,能记得住的只有造型特别的思维菩萨、交脚弥勒、水月观音、大肚弥勒,唉,学然后知不足啊。
隆兴寺的第四绝很不起眼,如果不注意容易错过。戒台后面左右两座惹眼的碑亭恰恰不是,那是清康熙、乾隆二帝手书御碑。而隋龙藏寺碑则被密实的木质栅栏围挡在东侧御碑旁一隅。它是中国国内著名古碑刻之一,其字体是由汉隶向唐楷演变的实例,曾被康有为推崇为“隋碑第一”。隆兴寺始建于隋朝也是因为有这块隋碑为证。
再往后就是第五绝~大悲阁里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了。迎面矗立的大佛高21.3米,始铸于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是我国现存最早最高的铜铸立佛,“河北四宝”中“沧州狮子定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的正定大菩萨(想起去年十月份在响堂山等电瓶车的时候一个河北游客在跟人批讲这句的场景)说的就是这里。
据说当时有3000工匠参与铸造,自下而上,分七段接续铸造,现存观音像的身体部分和当胸合十的两只手臂是宋代铜铸,其余两侧40只全部为民国时期重装的木质手臂。据说每只手眼都各有25种法力,40只手眼和25相乘便成了千手千眼。造像整体分7段连接铸造而成(佛身明显能看出连接处的斑驳锈蚀痕迹),没有脚手架升降机的古人采用屯土的方法,层层叠高。造成后再将土运走(所以有了附近三里屯的地名)。大佛自是庄严,但佛像下2.25米高的石质须弥座不仅巨大的令人称奇,通体高浮雕的力士、飞天、共命鸟、伎乐等造型生动,雕刻精良,闪亮黝黑的包浆印证了岁月,让我驻足流连了半天,伎乐简直就是个小型民乐团的节奏。
隆兴寺的最后一座建筑是毗卢殿,原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崇因寺的主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959年因寺院残破,为便于保护将其迁建于隆兴寺内。殿内正中供奉一尊明代铜铸毗卢佛像,像高6.42米,自下而上逐层渐收,似一座宝塔,表层均鎏金。全身分三层,每层均有四尊毗卢佛,头戴五佛冠,手作毗卢印,结跏趺坐,三层莲座的一千个莲瓣上都铸造有一尊小佛像,形成千佛绕毗卢佛的格局。整体共计1072尊佛像。佛像比例适度,作工精良,衣裙所镶花边都精雕细琢,一丝不苟。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著名古建专家祁英涛先生称“千佛绕毗卢铜铸造像,是国内同类造像中最精美的一座,是明代艺术的珍品”。
毗卢殿和大悲殿之间的空地上,腊梅绽放,有的甚至还含苞,清香扑鼻,心生欢喜,毕竟这儿比家里又远了三百公里,真是“长恨清香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啊哈哈。后面还有亭台湖山,以及梁思成纪念馆,因为时间原因没有游览。
除了以上六绝,寺门外照壁上的琉璃、摩尼殿前的宋代香炉、大悲阁后的唐槐、毗卢殿后的经幢、慈氏阁的减柱造、永定柱......看点实在是很多,不止六绝啊,有些俺也没太看明白。介绍部分的文字主要来源于“自在正定”公众号,以前的老照片也一并奉上,这些建筑雕刻能够历经千年不湮没在历史长河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的确是看一眼少一眼。看完以后也又一次感慨宋代真是我国文化上登峰造极的朝代,梁思成先生说:中国木构发育于汉代;成熟并逞其豪进于唐代;臻于完美醇和于宋代;然后于明代初叶开始显出衰老羁直之像......其实不仅仅是木构吧?!
参观完原路往大门出,游客渐多。大门前的照壁后,一眼瞥见大众点评里上榜的王家传统烧麦店。时间还不到午餐高峰,我们赶紧进去点菜吃饭,烧麦的口感似乎不算惊艳。但不得不提旁边让人顿生好感的三件事:一是正定市所有停车场全部免费停车,二是公厕相当干净,事情不大做到很难;三是正定景区或路边的长椅都安有座垫,三月初的北方想歇歇脚真够贴心。吃饱喝足,沿着人还不多的中山路晒着太阳消着食,溜溜达达向西步行十来分钟就到了天宁寺。等我们下午再从这条街过的时候简直就是逆人流而行了,这是后话,看来旅行一定要善于打时间差,不管是出游时间还是吃饭时间,这招貌似屡试不爽。友情提示:正定景点之间距离都不算远,步行很舒服。但有时候走累了想蹬个共享单车,可没有通用的那几种啊。除了打车,下图中的绿皮车是观光巴士,可以试试。开车自驾的可以把车停在某个中间点步行前往(虽然免费停车,可不能低估国人出游的热情啊),中途吃吃喝喝非常方便,古城不大,绕一圈就回到车位了。
四塔和城墙以及吃住行,另行分解,游记可比游玩累多了。文字里可能有描述不准确的地方,俺再慢慢纠正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